当代纪念建筑设计手法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契机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技术背景 | 第9页 |
| ·文化背景 | 第9-10页 |
| ·现存问题 | 第10-11页 |
| ·纪念模式的单一化 | 第10页 |
| ·缺乏适当个性表达 | 第10-11页 |
| ·表达手法过于直白 | 第11页 |
| ·对周围环境的漠视 | 第11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纪念建筑的概念、历史和发展 | 第14-20页 |
| ·纪念建筑的概念 | 第14-16页 |
| ·纪念建筑之争 | 第14-16页 |
| ·纪念建筑与纪念性 | 第16页 |
| ·纪念建筑的历史和发展 | 第16-17页 |
| ·传统纪念建筑的城市角色及转变 | 第17-19页 |
| ·传统纪念建筑的城市角色 | 第17-18页 |
| ·传统纪念建筑的职能转化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当代纪念建筑的新特点 | 第20-46页 |
| ·复合化 | 第20-22页 |
| ·多元化 | 第22-30页 |
| ·主题多元化 | 第22-24页 |
| ·主体多元化 | 第24-26页 |
| ·形象多义化 | 第26-30页 |
| ·情感化 | 第30-39页 |
| ·联系 | 第30-32页 |
| ·渲染 | 第32-34页 |
| ·错觉 | 第34-36页 |
| ·隐含 | 第36-39页 |
| ·景观化 | 第39-45页 |
| ·场地的利用 | 第40-41页 |
| ·外部景观的引入 | 第41-43页 |
| ·内部景观的塑造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当代纪念建筑中传统要素的变化 | 第46-68页 |
| ·材料 | 第46-55页 |
| ·传统材料的新生 | 第47-53页 |
| ·全新材料的运用 | 第53-55页 |
| ·形状 | 第55-59页 |
| ·从对称到非对称 | 第55-57页 |
| ·从单一到重复 | 第57-58页 |
| ·从显露到消隐 | 第58-59页 |
| ·装饰 | 第59-67页 |
| ·色彩 | 第60-61页 |
| ·符号 | 第61-63页 |
| ·肌理 | 第63-64页 |
| ·雕塑和壁画 | 第64-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当代纪念建筑中新要素的运用 | 第68-81页 |
| ·光的运用 | 第68-75页 |
| ·自然光的运用 | 第69-72页 |
| ·人工光的运用 | 第72-74页 |
| ·高科技的光源 | 第74-75页 |
| ·声的运用 | 第75-77页 |
| ·自然声的运用 | 第75-76页 |
| ·人造声的营造 | 第76-77页 |
| ·触觉的运用 | 第77页 |
| ·信息元素 | 第77-80页 |
| ·实体信息 | 第78-79页 |
| ·隐含信息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