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理学论文

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微生物代谢物的方法及应用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1页
   ·微生物代谢组学第12-16页
     ·微生物代谢组学定义第12-16页
       ·代谢组学研究的几个层次第13-14页
       ·微生物的代谢物第14-15页
       ·微生物代谢网络数据库第15-16页
   ·微生物代谢物分析平台第16-19页
     ·稳健性与稳定性第18页
     ·敏感性第18页
     ·定量第18-19页
   ·微生物代谢组学的实验设计第19-24页
     ·代表性的生物样品的获得第19页
     ·微生物生长的重复性第19-20页
     ·快速样品制备和淬灭第20-21页
     ·代谢物的提取第21页
     ·实验设计第21-24页
       ·代谢组学解析流程第21页
       ·代谢组学的生物分析策略第21-22页
       ·设计策略第22-24页
   ·代谢组学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第24-29页
     ·代谢途径研究及发酵过程中细胞生理生化状态测定方面的应用第24-25页
       ·微生物细胞内的代谢流量第24-25页
       ·代谢物组学在微生物代谢工程学中的应用第25页
     ·菌株区分第25-26页
     ·环境微生物研究第26-27页
     ·代谢通量分析第27-28页
     ·确定基因功能第28-29页
   ·微生物代谢组学发展展望第29-30页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30-31页
第二章 遗传和碳源差异对Escherichia coli代谢的影响第31-48页
 第一节 代谢物提取方法的选择第31-36页
     ·前言第31-32页
     ·实验材料第32页
       ·仪器和试剂第32页
       ·菌株和培养条件第32页
     ·实验方法第32-34页
       ·样品淬灭第32页
       ·甲醇提取第32-33页
       ·甲醇/氯仿提取第33页
       ·热乙醇提取第33页
       ·GC-MS分析方法第33-34页
     ·结果和讨论第34-35页
       ·提取方法的总离子流图(TIC)第34页
       ·主成分分析第34-35页
     ·小结第35-36页
 第二节 遗传和碳源差异对Escherichia coli代谢的影响第36-48页
     ·前言第36页
     ·实验材料第36-37页
       ·仪器和试剂第36-37页
       ·试验菌株第37页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37页
     ·实验方法第37-38页
       ·细胞干重的测定第37页
       ·样品淬灭和提取第37页
       ·衍生方法第37页
       ·GC-MS分析方法第37-38页
       ·GC-MS数据处理和多元数据分析第38页
       ·标准溶液的配置第38页
       ·代谢通量分析第38页
     ·结果与讨论第38-47页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及葡萄糖残余浓度曲线第38-39页
       ·方法验证第39-41页
       ·大肠杆菌胞内代谢物GC-MS指纹图谱第41-42页
       ·基因和环境对大肠杆菌代谢的影响第42-47页
         ·两种碳源下菌株代谢通量比较第42-43页
         ·表型区分第43-45页
         ·HCA分析第45-47页
     ·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GC-MS在研究环境对Exiguobacterium aurantiacum Lp3-3代谢影响中的应用第48-57页
   ·前言第48-49页
   ·实验材料第49-50页
     ·菌株第49页
     ·仪器和试剂第49页
     ·培养基第49-50页
   ·实验方法第50-51页
     ·培养条件第50页
     ·细胞干重测定第50页
     ·样品淬灭和提取第50页
     ·衍生第50-51页
     ·GC-MS分析方法第51页
     ·数据处理第51页
   ·结果和讨论第51-56页
     ·方法验证第51-53页
     ·环境对Lp3-3代谢的影响第53-56页
       ·LP-3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典型TIC图第53页
       ·多元数据分析第53-55页
       ·VIP代谢物分析第55-56页
   ·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GC×GC/MS在分析微生物代谢物中的应用第57-66页
   ·前言第57-59页
   ·实验材料第59-60页
     ·仪器和试剂第59页
     ·菌株和培养条件第59-60页
   ·实验方法第60页
     ·样品制备第60页
     ·GC×GC TOF MS分析方法第60页
   ·结果与讨论第60-65页
     ·三株菌的TIC等高线图第60-62页
     ·数据处理第62-64页
     ·代谢物的鉴定第64-65页
   ·小结第65-66页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黄色葡萄球菌重组蛋白SPA的制备
下一篇:耐热性乳糖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