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电气设备及附件论文

考虑驾驶员避撞行为特性的汽车前方防碰撞系统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课题的提出第13-14页
   ·汽车前方防碰撞系统概述第14-17页
     ·汽车前方防碰撞系统结构第14-16页
     ·汽车前方防碰撞系统关键技术第16-17页
   ·汽车前方防碰撞系统相关研究现状第17-23页
     ·预警/自动制动控制策略第17-19页
     ·驾驶员制动反应时间第19-20页
     ·驾驶员防碰撞制动模型第20-22页
     ·驾驶员特性自学习方法第22-23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2章 车辆虚拟跟随防碰撞中驾驶员制动时刻特性研究第25-53页
   ·车辆虚拟跟随防碰撞中驾驶员制动行为试验第27-33页
     ·小型汽车驾驶模拟器试验台介绍第27页
     ·虚拟试验场景设计第27-31页
     ·被试驾驶员的选择第31页
     ·虚拟试验过程第31-32页
     ·试验数据变量第32-33页
   ·试验数据处理分析第33-38页
     ·基于最大减速度制动时刻的危险判断指标第33-34页
     ·驾驶员习惯制动时刻影响因素分析第34-37页
     ·驾驶员习惯制动时刻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37-38页
   ·驾驶员制动时刻神经网络模型第38-41页
     ·驾驶员习惯制动时刻神经网络模型第38-39页
     ·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分析第39-41页
     ·驾驶员强制动时刻神经网络模型第41页
   ·T_(mdl_nor)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及时调整方法第41-51页
     ·驾驶员习惯制动时刻正误分析第41-45页
     ·基于 BP 算法的 T_(mdl_nor)模型参数及时调整第45-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3章 自动制动功能实现及系统应对措施执行策略第53-87页
   ·系统自动制动功能策略第54-60页
     ·驾驶员转向防碰撞行为特性分析第54-58页
     ·自动制动功能策略制定第58-60页
   ·灰靶理论第60-62页
     ·灰靶分析法基本原理第60-61页
     ·灰靶决策的实质第61页
     ·多目标灰靶决策的实现步骤第61-62页
   ·基于灰靶分析法的最优制动减速度决策第62-70页
     ·可行制动减速度方案集的建立第62-64页
     ·模仿驾驶员决策行为的指标集建立第64-67页
     ·最优决策效果样本矩阵构造及规范化第67-68页
     ·最优制动减速度的灰靶决策第68-70页
   ·仿人决策行为的指标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第70-80页
     ·粒子群优化算法第71-73页
     ·算法指标权重的粒子群优化模型建立第73-79页
     ·算法指标权重的粒子群优化结果分析第79-80页
   ·基于制动系统逆向模型的期望制动压力计算第80-82页
     ·制动压力 PID 控制器设计第80-81页
     ·制动系统逆向模型第81-82页
   ·系统两级预警和自动制动功能执行策略第82-86页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4章 汽车前方防碰撞系统实车试验平台第87-107页
   ·汽车前方防碰撞系统实车试验平台总体设计第87-92页
     ·实车试验平台的构建第87-89页
     ·前方目标雷达信息处理第89-92页
   ·汽车前方防碰撞系统自动制动功能实现第92-97页
     ·高压油供给单元执行器选取第93-94页
     ·高压油供给单元执行器控制引脚标定第94-96页
     ·高压油供给单元实车布置方案第96-97页
   ·高压油供给单元控制器开发第97-104页
     ·高压油供给单元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第98-101页
     ·高压油供给单元控制器控制软件设计第101-104页
   ·预警功能的预警方式选取第104-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5章 汽车前方防碰撞系统功能验证第107-121页
   ·汽车前方防碰撞仿真系统第107-108页
   ·汽车前方防碰撞系统功能仿真试验验证第108-115页
     ·车辆接近前方静止目标第109-111页
     ·车辆接近前方低速目标第111-113页
     ·车辆接近前方减速目标第113-115页
   ·汽车前方防碰撞系统功能实车试验验证第115-120页
     ·本车接近前方静止目标第115-117页
     ·本车接近前方低速目标第117-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21-125页
   ·全文总结第121-122页
   ·创新成果第122-123页
   ·研究展望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3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3-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感应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机助力矩控制算法研究
下一篇:概念开发阶段汽车车轮动态载荷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