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一、 研究的源起 | 第10-11页 |
| (一) 现代课堂教学对有效教学的要求 | 第10页 |
| (二) 班级授课制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 第10页 |
| (三) J 区 S 小学教学策略研究带来的启示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 (一) 文献法 | 第12页 |
| (二) 参与式观察法 | 第12页 |
| (三) 访谈法 | 第12页 |
| 四、 研究过程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 (一) 学习风格的概念 | 第13-14页 |
| (二) 有效教学的概念 | 第14页 |
| (三) 教学策略的概念 | 第14-15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一) 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 | 第15-18页 |
| (二) 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 | 第18-19页 |
| (三) 关于学习风格和有效教学的研究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 一、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21-22页 |
| 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 三、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3-24页 |
| 四、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J 区 S 小学“关注细节、关注差异”项目简介 | 第26-31页 |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26-27页 |
| (一) 教师对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的忽视 | 第26页 |
| (二) 多元化的学生差异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 | 第26-27页 |
| (三) 现代社会要求教学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 第27页 |
| 二、 研究的对象 | 第27页 |
| 三、 研究的组织架构及运行方式 | 第27-28页 |
| (一) 研究的组织架构 | 第27页 |
| (二) 研究的分级网络 | 第27-28页 |
| (三) 项目操作 | 第28页 |
| 四、 研究的过程 | 第28-29页 |
| 五、 研究的结果 | 第29-31页 |
| (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 第29-30页 |
| (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对 J 区 S 小学“关注细节,关注差异”项目的分析 | 第31-39页 |
| 一、 对选题意义的分析 | 第31页 |
| 二、 对研究对象的分析 | 第31页 |
| 三、 对研究过程中教学手段的分析 | 第31-37页 |
| (一) 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 | 第31-33页 |
| (二)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总结 | 第33-37页 |
| 四、 对研究结果的评述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基于学习风格差异的有效教学策略 | 第39-47页 |
| 一、 教学目标设计多元化策略 | 第40-41页 |
| 二、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 第41-44页 |
| (一) 信息呈现多通道性策略 | 第41-43页 |
| (二) 学习过程多样化策略 | 第43页 |
| (三) 知识巩固多方式性策略 | 第43-44页 |
| 三、 课外有效巩固策略 | 第44-45页 |
| (一) 课外辅导互补性策略 | 第44页 |
| (二) 家庭作业呈现方式多样化策略 | 第44-45页 |
| 四、 教学的有效评价策略 | 第45-47页 |
| (一) 建立有效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 第45页 |
| (二) 制定有效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45-46页 |
| (三)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46页 |
| (四) 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46-4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第47-50页 |
| 一、 对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 第47-48页 |
| (一)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 第47-48页 |
| (二)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实践验证 | 第48页 |
| 二、 对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实施的思考 | 第48-50页 |
| (一)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对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 | 第49页 |
| (二)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附录 | 第55-60页 |
| 读研究生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