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7页 |
| 1 绪论 | 第17-25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 ·问题提出 | 第18-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 第22-25页 |
| 2 国内外既有研究综述 | 第25-43页 |
|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乘客集散研究 | 第25-30页 |
| ·实证分析 | 第25-26页 |
| ·理论建模 | 第26-30页 |
| ·既有研究评述 | 第30页 |
| ·行人微观行为建模 | 第30-41页 |
| ·既有模型 | 第31-33页 |
| ·典型微观模型 | 第33-38页 |
| ·既有研究评述 | 第38-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3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乘客行为特征分析 | 第43-61页 |
| ·典型站台环境 | 第43-45页 |
| ·站台环境 | 第43-45页 |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45页 |
| ·站台乘客行为观测实验 | 第45-52页 |
| ·实验方案 | 第46-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 ·站台乘客行为特征 | 第52-59页 |
| ·个体微观行为特征 | 第52-53页 |
| ·群体宏观交通特性 | 第53-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4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乘客拥挤感知影响因素及其显著性分析 | 第61-83页 |
| ·乘客拥挤感知影响因素 | 第61-68页 |
| ·站台拥挤 | 第61-63页 |
| ·拥挤定义 | 第63-65页 |
| ·影响因素 | 第65-68页 |
| ·乘客拥挤感知因素量化分析 | 第68-76页 |
| ·建模基础 | 第69-70页 |
| ·模型构建 | 第70-72页 |
| ·模型估计 | 第72-76页 |
| ·拥挤影响因素显著性分析 | 第76-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5 城市轨道交通站台乘客拥挤感知建模 | 第83-103页 |
| ·问题描述 | 第83-86页 |
| ·问题界定 | 第83-84页 |
| ·拥挤感知过程 | 第84-86页 |
| ·建模假设 | 第86页 |
| ·乘客Agent模型 | 第86-93页 |
| ·Agent | 第86-88页 |
| ·乘客适应性Agent | 第88-91页 |
| ·乘客Agent的环境与交互 | 第91-93页 |
| ·乘客拥挤感知建模 | 第93-102页 |
| ·乘客视觉范围 | 第93-95页 |
| ·个体行为空间 | 第95-98页 |
| ·拥挤感知信息表征 | 第98-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 6 基于拥挤感知的城市轨道交通站台乘客行为建模 | 第103-131页 |
| ·基于拥挤感知的乘客行为建模 | 第103-107页 |
| ·建模基础 | 第104-105页 |
| ·模型构建 | 第105-107页 |
| ·仿真设计 | 第107-113页 |
| ·状态更新 | 第108-109页 |
| ·仿真场景 | 第109-111页 |
| ·仿真方案 | 第111-113页 |
| ·简单场景的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113-121页 |
| ·灵敏度分析 | 第113-116页 |
| ·实测数据验证 | 第116-118页 |
| ·拥挤感知对行为的影响分析 | 第118-121页 |
| ·复杂场景的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121-128页 |
| ·实测数据验证 | 第121-122页 |
| ·客流时空演化规律 | 第122-1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8-131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9页 |
|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第131-136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 ·研究展望 | 第137-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53页 |
| 附录A 揭示乘客偏好的个体拥挤感知调查问卷 | 第153-155页 |
| 附录B 个体拥挤感知解释变量取值 | 第155-157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7-16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