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8-9页 |
二、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一) 职业倦怠 | 第9页 |
(二) 教师职业倦怠 | 第9页 |
(三) 80 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 | 第9-10页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 教师职业倦怠普遍性的研究 | 第10页 |
(二)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研究 | 第10-11页 |
(三) 关于80 后教师的研究 | 第11-12页 |
四、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2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1、对于“80 后”在职中学语文教师的意义 | 第12-13页 |
2、给未来中学语文教师以出路和警示 | 第13页 |
3、为中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的培养与管理提供重要的现实参照 | 第13-14页 |
一、“80 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 第14-23页 |
(一) “80 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14-15页 |
1、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14页 |
2、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情况 | 第14-15页 |
3、“80 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情况 | 第15页 |
(二) “80 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具体表现 | 第15-23页 |
1、个体对于语文教师职业的内心感受 | 第15-18页 |
2、个体所承受的压力状况 | 第18-20页 |
3、教师职业权利的实现情况 | 第20-21页 |
4、师生关系现状 | 第21-22页 |
5、中学语文教师自身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二、“80 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归因 | 第23-30页 |
(一) “80 后”教师自身的原因 | 第23-26页 |
1、“80 后”自身的主观消极感受 | 第23-24页 |
2、“80 后”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与职业角色的冲突 | 第24-26页 |
(二)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 第26-27页 |
1、时效长,效果不明显 | 第26页 |
2、大众化没有神秘性,具有不确定性 | 第26-27页 |
3、不受重视 | 第27页 |
(三) 社会因素 | 第27-30页 |
1、社会期望高 | 第28页 |
2、工作压力大 | 第28页 |
3、生存压力大 | 第28-29页 |
4、发展空间小 | 第29-30页 |
三、“80 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对策试析 | 第30-33页 |
(一) 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 第30-31页 |
1、赋予尊重、信任,激发热情 | 第30页 |
2、寄予合理的期望,缓解压力 | 第30-31页 |
3、给予合理的地位和待遇,鼓舞干劲 | 第31页 |
(二) 合理的评价机制和人性化管理 | 第31页 |
1、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 | 第31页 |
2、实行人性化管理 | 第31页 |
(三) 提高自身能力和加强心理素质 | 第31-33页 |
1、不断提高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 第32页 |
2、自我调控,学会适应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