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5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水稻两迁害虫迁飞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稻飞虱迁飞的研究 | 第16-18页 |
·稻纵卷叶螟迁飞的研究 | 第18-19页 |
·天敌昆虫迁飞的研究 | 第19-20页 |
·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的发展 | 第20-25页 |
·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波长的选择 | 第21页 |
·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雷达数据处理 | 第22页 |
·毫米波扫描昆虫应用实例 | 第22-23页 |
·毫米波扫描昆虫的局限性及改进 | 第23-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页 |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5-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研究技术与方法 | 第27-33页 |
·研究地点 | 第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7-30页 |
·探照灯诱虫器和时控开关 | 第27页 |
·地面灯诱虫器 | 第27-28页 |
·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 | 第28-30页 |
·田间虫情 | 第30页 |
·气象和轨迹数据 | 第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的观测及数据处理 | 第30-31页 |
·虫情收集 | 第31页 |
·轨迹模拟 | 第31页 |
·气象数据提取 | 第31-32页 |
·数据分析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水稻两迁害虫及其天敌扑灯节律的研究 | 第33-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昆虫年度间种群动态 | 第34-36页 |
·迁入期昆虫的扑灯节律 | 第36-37页 |
·迁出期昆虫的扑灯节律 | 第37-39页 |
·本地种群活动期昆虫的扑灯节律 | 第39-41页 |
·扑灯节律对昆虫轨迹分析模拟的影响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重要天敌昆虫的季节性种群动态监测 | 第43-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探照灯下天敌昆虫种群的年度间变化 | 第44-45页 |
·探照灯和佳多灯下天敌昆虫种群的季节性变化 | 第45-46页 |
·探照灯和佳多灯对天敌昆虫诱集效应的比较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伴迁行为的研究 | 第49-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60页 |
·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在探照灯下的种群动态 | 第49-53页 |
·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在佳多灯下的种群动态 | 第53-54页 |
·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在田间的种群动态 | 第54-55页 |
·蝽虱比的变化 | 第55-58页 |
·蝽虱比对褐飞虱种群发展的影响 | 第58页 |
·黑肩绿盲蝽的性比变化 | 第58-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褐飞虱季节性迁飞的雷达观测 | 第62-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73页 |
·雷达目标鉴定 | 第63-65页 |
·不同时刻昆虫密度的变化 | 第65-67页 |
·昆虫密度的垂直分布 | 第67-70页 |
·昆虫成层与大气因子的关系 | 第70-71页 |
·定向现象 | 第71页 |
·褐飞虱的性比 | 第71-72页 |
·迁飞轨迹模拟 | 第72-73页 |
·讨论 | 第73-75页 |
·华南稻区褐飞虱空中迁飞特点 | 第73-74页 |
·褐飞虱的定向 | 第74-75页 |
·褐飞虱的性比 | 第75页 |
·褐飞虱能否到达安全越冬地 | 第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湘桂走廊不同地区白背飞虱前期迁入动态分析 | 第76-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2页 |
·湘桂走廊不同地区白背飞虱灯下消长情况 | 第77-78页 |
·不同地区白背飞虱诱集量的差异 | 第78-79页 |
·不同地区白背飞虱迁入峰的轨迹模拟 | 第79-81页 |
·白背飞虱迁飞高峰期时的高空气流分布 | 第81-82页 |
·讨论 | 第82-83页 |
·湘桂走廊不同地区白背飞虱迁飞特点 | 第82-83页 |
·湘桂走廊白背飞虱迁入种群虫源地范围 | 第83页 |
·高空气流对白背飞虱迁飞行为的影响 | 第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八章 稻纵卷叶螟迁飞行为及大发生的原因分析 | 第85-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4页 |
·2007-2013 年稻纵卷叶螟种群季节性动态变化 | 第86-90页 |
·稻纵卷叶螟的性比变化 | 第90-92页 |
·气象因素对稻纵卷叶螟种群发展的影响 | 第92-93页 |
·早期迁入情况对稻纵卷叶螟种群发展的影响 | 第93-94页 |
·讨论 | 第94-95页 |
·稻纵卷叶螟在广西兴安的种群动态 | 第94页 |
·昆虫的性比 | 第94页 |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影响因子 | 第94-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九章 全文结论 | 第96-99页 |
·主要研究结果 | 第96-97页 |
·水稻两迁害虫及其天敌扑灯节律的研究 | 第96页 |
·重要天敌昆虫的季节性种群动态监测 | 第96-97页 |
·黑肩绿盲蝽与褐飞虱的伴迁行为研究 | 第97页 |
·褐飞虱季节性迁飞的雷达观测 | 第97页 |
·湘桂走廊不同地区白背飞虱前期迁入动态分析 | 第97页 |
·稻纵卷叶螟迁飞行为及大发生的原因分析 | 第97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97-98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