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第一节 认知心理的发展 | 第11-14页 |
一、 什么是认知心理? | 第11页 |
二、 儿童认知心理发展 | 第11-14页 |
(一) 发展与流派 | 第11-12页 |
(二)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 第12-13页 |
(三)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量表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儿童自我与社会认知的发展 | 第14-18页 |
一、 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 | 第14-16页 |
(一) 关于自我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儿童的自我评价 | 第15页 |
(三) 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变化 | 第15-16页 |
二、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 第16-17页 |
(一) 对同伴关系的认知发展 | 第16页 |
(二) 对社会适应的认知发展 | 第16页 |
(三) 赛尔曼的社会角色采择理论 | 第16-17页 |
三、 儿童自我与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一) 儿童时期是认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 第17-18页 |
(二) 自我与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 第18页 |
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实践活动 | 第18-22页 |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其特点 | 第18-20页 |
(一) 结合语言、动作、舞蹈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学 | 第19页 |
(二) 以培养节奏感为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 | 第19页 |
(三) 奥尔夫乐器的运用与教学结合 | 第19页 |
(四) 注重培养即兴创造 | 第19-20页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对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影响 | 第20页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对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三、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研究及相关应用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与假设 | 第22-2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22-26页 |
一、 对城市农民工子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 | 第22-23页 |
二、 城市农民工子弟自我与社会认知发展的意义 | 第23-25页 |
(一) 儿童的自我认知有利于儿童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 第23-24页 |
(二) 良好的人际交往及同伴关系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 | 第24页 |
(三) 师生交往与亲子关系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尤为重要 | 第24-25页 |
三、 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方式促进城市农民工子弟自我与社会认知发展 | 第25-26页 |
四、 研究的目的 | 第26页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研究过程 | 第27-32页 |
第一节 实验研究设计 | 第27-32页 |
一、 选择被试对象 | 第27-28页 |
二、 研究地点与设备 | 第28页 |
三、 选择测量工具 | 第28页 |
四、 实验步骤流程图 | 第28页 |
五、 实验研究方法与研究时间 | 第28-29页 |
(一) 文献收集法 | 第28-29页 |
(二) 测量法 | 第29页 |
(三) 实验法 | 第29页 |
(四) 统计分析法 | 第29页 |
(五) 观察法 | 第29页 |
六、 施测、统计与计分 | 第29页 |
七、 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八、 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设计 | 第30-32页 |
(一) 身体动作的协调训练 | 第30页 |
(二) 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 第30页 |
(三) 合作意识的训练 | 第30-31页 |
(四) 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32-46页 |
第一节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与后测样本差异研究结果 | 第32-37页 |
一、 实验班与对照班自我认知多个比较研究结果 | 第33-34页 |
二、 实验班与对照班自我评价多个比较研究结果 | 第34-36页 |
三、 实验班与对照班适应多个比较研究结果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实验班同学前测与后测自我及社会认知相关性研究结果 | 第37-40页 |
一、 性别与自我及社会认知发展的关系 | 第37-39页 |
二、 是否独生子女与自我及社会认知发展的关系 | 第39-40页 |
第三节 讨论分析 | 第40-46页 |
一、 自我认知发展显著的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一) 奥尔夫音乐教学让学生获得参与感、体验感 | 第40-41页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促进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 第41页 |
二、 自我肯定发展差异显著的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一) 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增强自我满意度 | 第42页 |
(二) 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 | 第42-43页 |
三、 社会生活适应发展差异显著的原因分析 | 第43-45页 |
(一) 小组合作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对交往的体验 | 第43-44页 |
(二) 奥尔夫音乐教学可提高注意力、训练反应能力 | 第44-45页 |
四、 实验班同学前测与后测自我及社会认知相关性研究结果 | 第45-46页 |
(一) 性别与自我及社会认知发展关系分析 | 第45页 |
(二) 是否独生子女与自我及社会认知发展关系分析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6-49页 |
第一节 总结与分析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展望与建议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页 |
全文尾注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1:青少年自我认知量表、青少年自我评价量表、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 | 第52-54页 |
附录 2:课例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