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22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9页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9-20页 |
(一) 研究的重点 | 第19-20页 |
(二) 研究的难点 | 第20页 |
(三)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2-34页 |
一、 诚信与诚信教育的内涵 | 第22-26页 |
(一) 诚信 | 第22-24页 |
(二) 诚信教育的内涵 | 第24-25页 |
(三)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 第25-26页 |
二、 诚信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26-31页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理论 | 第26-28页 |
(二) 西方诚信思想的理论 | 第28-30页 |
(三) 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的理论 | 第30-31页 |
三、 当代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 第31-34页 |
(一) 诚信教育是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的现实需要 | 第31页 |
(二) 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31-32页 |
(三) 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 | 第32页 |
(四) 诚信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及内容 | 第34-43页 |
一、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则 | 第34-37页 |
(一) 主体性原则 | 第34页 |
(二) 合理性原则 | 第34-35页 |
(三) 渗透性原则 | 第35页 |
(四) 示范性原则 | 第35-36页 |
(五) 实践性原则 | 第36-37页 |
二、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 | 第37-43页 |
(一) 信仰教育 | 第37-38页 |
(二) 学风教育 | 第38-39页 |
(三) 人格教育 | 第39-40页 |
(四) 感恩教育 | 第40-41页 |
(五) 知行教育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3-55页 |
一、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3-48页 |
(一) 政治信仰缺失 | 第43-44页 |
(二) 考试作弊严重 | 第44-45页 |
(三) 人际交往功利性突出 | 第45-46页 |
(四) 拖欠国家助学贷款 | 第46-47页 |
(五) 求职诚信缺失 | 第47-48页 |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8-55页 |
(一) 主观原因 | 第48-50页 |
(二) 客观原因 | 第50-55页 |
第四章 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 第55-62页 |
一、 唤醒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自我诚信教育理念 | 第55-56页 |
二、 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诚信氛围 | 第56-57页 |
三、 加强家庭诚信教育,夯实诚信基础 | 第57-58页 |
四、 完善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 第58-60页 |
五、 加大政府诚信制度建设,树立诚信楷模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