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 研究问题 | 第8-10页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四) 研究难点及创新 | 第16-17页 |
1. 研究难点 | 第16页 |
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五)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一、公共产品理论及农村客运相关概念 | 第18-24页 |
(一)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8-20页 |
1. 纯公共产品的特征 | 第18-19页 |
2. 准公共产品的特征 | 第19-20页 |
(二) 农村客运的属性分析 | 第20-24页 |
1. 农村客运的概念 | 第20-21页 |
2. 农村客运所具有的准公共产品特征 | 第21-24页 |
二、治理理论与农村客运治理 | 第24-30页 |
(一) 治理的概念 | 第24-26页 |
(二) 公共治理理论的多中心理论与自主治理理论 | 第26-28页 |
1. 多中心理论 | 第26-27页 |
2. 自主治理理论 | 第27-28页 |
(三) 公共治理与农村客运治理 | 第28-30页 |
三、玉溪市农村客运治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0-40页 |
(一) 玉溪市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第30-31页 |
(二) 玉溪市农村客运发展状况与特点 | 第31-33页 |
1. 农村客运班线数量快速增加,客运网络逐步扩大 | 第31-32页 |
2. 农村客运站场建设不断加快,站场体系基本形成 | 第32页 |
3. 农村客运车辆趋于小型化,客运安全系数不断提高 | 第32-33页 |
4. 农村客运运营模式创新初见成效,市场主体日趋集约化与规模化 | 第33页 |
5. 农村客运管理政策逐步协调,市场监管得到加强 | 第33页 |
(三) 玉溪市农村客运治理问题分析 | 第33-36页 |
1. 农村客运网络发展不均衡,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 第33-34页 |
2. 农村客运发展缺乏系统规划,难以为其提供科学指导 | 第34页 |
3. 企业经营负担较重,促进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软环境尚未完全形成 | 第34-35页 |
4. 农村客运市场管理难度较大,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尚未形成 | 第35-36页 |
5. 农村客运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 | 第36页 |
(四) 玉溪市农村客运治理可行性分析 | 第36-40页 |
1. 公共治理的多元主体性——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三边互动 | 第37页 |
2. 公共治理的合法性、责任性、协作性、效能性 | 第37-38页 |
3. 公共治理的可行性、实践性 | 第38-40页 |
四、玉溪市农村客运治理的公共政策设想及措施 | 第40-48页 |
(一) 明确农村客运规划中的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导向 | 第40-41页 |
1. 合理定位政府在农村客运规划决策中的职能 | 第40页 |
2. 培育和建立规范行政决策的责任机制 | 第40-41页 |
(二) 多方筹措资金,加速玉溪市农村公路建设 | 第41-42页 |
1. 农村公路规划应重点突出,务实可行 | 第41页 |
2.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监管 | 第41页 |
3. 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 第41-42页 |
(三)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客运管理 | 第42-43页 |
(四) 适当引入第三方部门,建立新的农村客运治理模式 | 第43-44页 |
1. 引入第三方部门,引导参与农村客运治理 | 第43页 |
2. 建立三方协调机制,构建农村客运治理新模式 | 第43-44页 |
3.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乘、运双方的交通安全意识及交通法规意识 | 第44页 |
(五) 建立公民参与机制,参与农村客运治理 | 第44-45页 |
1. 加强组织化参与,构建公民参与平台 | 第44-45页 |
2. 培育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社会基础,提升公民参与意识 | 第45页 |
(六) 完善农村客运组织机构,充实农村客运监管力量 | 第45-48页 |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农村客运监督人员的职责分工和权力义务 | 第46页 |
2. 加强对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 | 第46-47页 |
3. 加强执法考核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