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缩略语表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巴贝斯虫病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9-20页 |
| ·病原形态学 | 第9-10页 |
| ·巴贝斯虫的生活史 | 第10-11页 |
| ·流行病学 | 第11-14页 |
| ·人巴贝斯虫病 | 第11-12页 |
| ·欧洲巴贝斯虫的流行病学 | 第12页 |
| ·美国巴贝斯虫的流行病学 | 第12-13页 |
| ·中国巴贝斯虫的流行病学 | 第13-14页 |
| ·诊断 | 第14-18页 |
| ·血涂片染色镜检查病原体 | 第14-16页 |
| ·动物接种法检测病原体 | 第16页 |
| ·分子生物学诊断试验 | 第16-17页 |
| ·血清学试验 | 第17-18页 |
| ·防治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莱姆病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 ·病原学 | 第20页 |
| ·临床表现 | 第20-21页 |
| ·流行病学 | 第21-23页 |
| ·欧洲莱姆病的流行病学 | 第21-22页 |
| ·美国莱姆病的流行病学 | 第22页 |
| ·中国的莱姆病的流行病学 | 第22-23页 |
| ·诊断 | 第23-24页 |
| ·病原学方法 | 第23页 |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3页 |
| ·血清学方法 | 第23-24页 |
| ·防治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田鼠巴贝斯虫截短型分泌抗原的重组表达及其在诊断上的应用 | 第25-46页 |
| 1 材料 | 第25-28页 |
| ·试剂 | 第25-26页 |
| ·仪器 | 第26-27页 |
| ·菌种质粒 | 第27页 |
| ·血清样本 | 第27页 |
| ·引物 | 第27-28页 |
| 2 方法 | 第28-38页 |
| ·PCR 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 第28-29页 |
| ·含 BmSA1 全长基因的克隆测序 | 第29-30页 |
| ·重组质粒 pGEX-4T-1/ BmSA1 的构建 | 第30-33页 |
| ·重组质粒 pGEX-4T-1/ tBmSA1 的鉴定 | 第33-34页 |
|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形式分析 | 第34-35页 |
| ·蛋白纯化及定量 | 第35-37页 |
| ·重组抗原抗血清的制备及免疫印迹法试验 | 第37-38页 |
| ·重组抗原的特异性分析 | 第38页 |
| ·重组抗原 ELISA 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分析 | 第38页 |
| 3 结果 | 第38-44页 |
| ·田鼠巴贝斯虫 tBmSA1 基因及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39页 |
| ·田鼠巴贝斯虫 tBmSA1 截短型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 第39-41页 |
| ·Western Blotting 检测重组蛋白 | 第41-42页 |
| ·重组抗原的特异性结果 | 第42-43页 |
| ·重组抗原 ELISA 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 第43-44页 |
| 4 讨论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田鼠巴贝斯虫病和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46-59页 |
| 1 材料 | 第46-48页 |
| ·试剂 | 第46页 |
| ·仪器 | 第46-47页 |
| ·重组抗原 | 第47页 |
| ·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 | 第47页 |
| ·二抗 | 第47页 |
| ·田间血清样品 | 第47-48页 |
| 2 方法 | 第48-49页 |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 ELISA) | 第48-49页 |
| ·ELISA 结果判定标准 | 第49页 |
| 3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第49-57页 |
| ·田鼠巴贝斯虫病和莱姆病螺旋体总体自然感染情况 | 第49-54页 |
| ·牛感染田鼠巴贝斯虫和莱姆病螺旋体的结果 | 第50-51页 |
| ·猪田鼠巴贝斯虫和莱姆病螺旋体的结果 | 第51页 |
| ·羊感染田鼠巴贝斯虫和莱姆病螺旋体的结果 | 第51-52页 |
| ·犬感染田鼠巴贝斯虫和莱姆病螺旋体的结果 | 第52-53页 |
| ·鼠感染田鼠巴贝斯虫和莱姆病螺旋体的结果 | 第53页 |
| ·鼠兔感染田鼠巴贝斯虫和莱姆病螺旋体的结果 | 第53-54页 |
| ·同一地区不同动物感染两种病原的情况 | 第54-56页 |
| ·广西地区水牛、山羊、犬、野鼠两种病原的感染情况 | 第54-55页 |
| ·上海市松江奶牛、松江山羊、猪、犬对两种病原的感染情况 | 第55-56页 |
| ·青海省龙门乡三社绵羊、天山羊场绵羊、青海鼠兔对两种病原的感染情况 | 第56页 |
| ·田鼠巴贝斯虫病和莱姆病的混合感染情况 | 第56-57页 |
| 4 讨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 导师简介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