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乞巧的艺术形式及社会功能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绪论 | 第8-9页 |
| 第一章 礼县概况 | 第9-11页 |
| ·礼县地理特征 | 第9页 |
| ·礼县社会历史 | 第9-11页 |
| 第二章 乞巧构成分析 | 第11-36页 |
| ·乞巧溯源 | 第11-14页 |
| ·乞巧的仪程及唱词 | 第14-22页 |
| ·坐巧 | 第14页 |
| ·迎巧 | 第14-17页 |
| ·拜巧 | 第17-20页 |
| ·乞巧 | 第20-21页 |
| ·送巧 | 第21-22页 |
| ·乞巧的音乐形态 | 第22-36页 |
| ·音乐与仪式的关系 | 第23-29页 |
| ·迎巧——请神 | 第23-24页 |
| ·拜巧、乞巧——拜神 | 第24-27页 |
| ·送巧——送神 | 第27-29页 |
| ·音乐结构特点 | 第29-30页 |
| ·调式 | 第29页 |
| ·音程 | 第29页 |
| ·曲式结构 | 第29-30页 |
| ·乐谱的不稳定性 | 第30页 |
| ·演唱形式 | 第30页 |
| ·歌词特点 | 第30-31页 |
| ·修辞手法 | 第30-31页 |
| ·押韵方式 | 第31页 |
| ·舞蹈特点 | 第31-33页 |
| ·垫步 | 第32页 |
| ·十字步 | 第32页 |
| ·进三步退半步 | 第32-33页 |
| ·乞巧风俗的变异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乞巧风俗社的会功能及传承与保护 | 第36-43页 |
| ·乞巧风俗的社会功能 | 第37-39页 |
| ·召集组织性功能 | 第37页 |
| ·心理抚慰性功能 | 第37-38页 |
| ·对“美”的渴求性功能 | 第38页 |
| ·功利需求性功能 | 第38-39页 |
| ·乞巧风俗的传承与保护 | 第39-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附录 | 第46-47页 |
| 感谢信 | 第47-48页 |
| 谱例 | 第48-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