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逆反心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8页
 一 本选题研究的意义第10-12页
 二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一) 关于灌输原则与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研究第12-13页
  (二)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逆反心理研究第13页
  (三)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逆反心理原因问题的研究第13-14页
  (四)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逆反心理防治对策的探究第14页
  (五)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第14-15页
 三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第15-18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15-16页
  (二) 唯物辩证法第16页
  (三) 综合研究法第16-18页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灌输原则与大学生的接受心理第18-26页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灌输原则第18-21页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列宁的灌输原则第19-20页
  (二)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灌输原则的必要性第20-21页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接受心理第21-26页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心理的特征第22-24页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心理的类型第24-26页
第二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逆反心理分析第26-36页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逆反心理界定第26-27页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逆反心理的表现第27-30页
  (一) 心不在焉,态度消极第27-28页
  (二) 认知偏差,价值失落第28-29页
  (三) 形式主义,得过且过第29-30页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逆反心理特征第30-32页
 四 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影响第32-36页
  (一) 积极影响: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第32-33页
  (二) 消极影响:限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第33-36页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逆反心理形成探源第36-48页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逆反心理的形成第36-38页
  (一) 理论灌输阶段第37页
  (二) 理论认知阶段第37页
  (三) 价值体验阶段第37-38页
  (四) 行为意向阶段第38页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分析第38-48页
  (一) 学生自身心理不成熟,心性不稳定第39-41页
  (二) 教师个人魅力不足,缺乏情感投入第41-42页
  (三) 教学内容不精,教学手段单一第42-44页
  (四) 多元思潮冲击,社会环境欠佳第44-48页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逆反心理调适第48-58页
 一 端正认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48-52页
  (一)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第48-50页
  (二)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第50-52页
 二 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第52-53页
  (一) 树立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的教学理念第52-53页
  (二) 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第53页
  (三) 塑造独特的人格,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第53页
 三 全面改革,继续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精、要管用”的方针第53-55页
  (一) 提高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关联性第54页
  (二)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第54页
  (三) 提高课程考核中能力考核的比重第54-55页
 四 优化环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建设第55-58页
  (一)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中的不良思潮第55-56页
  (二) 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第56-57页
  (三) 优化网络环境第57-58页
结语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4-66页
致谢第66-68页
附件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人生观养成教育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基于福建省高校的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