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障碍儿童离特殊教育对象还有多远?--论我国学习障碍立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设计 | 第11-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第2章 立法渊源 | 第14-24页 |
| ·学习障碍问题的国内外研究 | 第14-17页 |
| ·西方学习障碍问题的研究历程 | 第14-16页 |
| ·国内学习障碍问题的研究历程 | 第16-17页 |
| ·学习障碍立法进程 | 第17-19页 |
| ·美国学习障碍立法进程 | 第17-18页 |
| ·英国学习障碍立法进程 | 第18页 |
| ·台湾学习障碍立法进程 | 第18-19页 |
| ·我国大陆地区学习障碍立法研究 | 第19页 |
| ·我国学习障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19-24页 |
| ·学习障碍概念混乱 | 第19-20页 |
| ·学习障碍评估标准不统一 | 第20页 |
| ·学科建设不足 | 第20-22页 |
| ·政策立法研究不足 | 第22-24页 |
| 第3章 立法的学理依据—关于学习障碍的理论探讨 | 第24-30页 |
| ·学习障碍的学术定义 | 第24-26页 |
| ·柯克的定义 | 第24页 |
| ·美国法规的定义 | 第24页 |
| ·专业组织的定义 | 第24-25页 |
| ·我国台湾学者的定义 | 第25页 |
| ·我国学者的定义 | 第25-26页 |
| ·学习障碍研究理论 | 第26-28页 |
| ·中枢神经系统缺陷理论 | 第26页 |
| ·技能缺陷理论 | 第26-27页 |
| ·元认知缺陷理论 | 第27-28页 |
| ·学习障碍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 | 第28-30页 |
| ·认知加工特征 | 第28页 |
| ·社会认知特征 | 第28-29页 |
| ·行为特征 | 第29-30页 |
| 第4章 立法的现实依据—关于学习障碍的现实探讨 | 第30-44页 |
| ·调查过程 | 第30-31页 |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39页 |
| ·不能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 | 第31-35页 |
| ·无法获得教学上的特殊照顾 | 第35-36页 |
| ·缺乏个别化教育指导 | 第36-38页 |
| ·未能享有特殊教育 | 第38-39页 |
| ·当前社会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状况调查研究 | 第39-44页 |
| ·概念上混淆不清 | 第39-40页 |
| ·原因上存在误解 | 第40-41页 |
| ·范围上普遍夸大 | 第41-44页 |
| 第5章 学习障碍儿童立法的意义 | 第44-46页 |
| ·保障学习障碍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 第44页 |
| ·保证学习障碍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 | 第44页 |
| ·促进社会的和谐 | 第44-45页 |
| ·迎合国际趋势 | 第45-46页 |
| 第6章 国内学习障碍立法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分析 | 第46-50页 |
| ·国内学习障碍立法的可能性 | 第46-47页 |
| ·学术界各领域对学习障碍的关注度高 | 第46页 |
| ·国内经济形势良好 | 第46页 |
| ·教育理念的推动 | 第46-47页 |
| ·国内学习障碍立法的瓶颈 | 第47-50页 |
| ·在理论上学术界对学习障碍核心本质探讨不足 | 第47页 |
| ·在现实中人们对学习障碍认识不清 | 第47页 |
| ·学习障碍儿童家长维权意识淡薄 | 第47-50页 |
| 第7章 国外学习障碍立法影响因素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50-56页 |
| ·国外学习障碍立法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 ·政治因素 | 第50-51页 |
| ·组织因素 | 第51-52页 |
| ·社会因素 | 第52页 |
| ·国外学习障碍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52-56页 |
| ·继续推动普及教育公平理念 | 第52-53页 |
| ·加大对学习障碍的财政投入 | 第53页 |
| ·加大对学习障碍的研究力度 | 第53-54页 |
| ·建立学习障碍的专业团体 | 第54页 |
|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关注 | 第54-56页 |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60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6页 |
| ·对立法准备的建议 | 第56-60页 |
| ·对家长的建议 | 第56-57页 |
| ·对学校的建议 | 第57页 |
| ·对政府的建议 | 第57-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 | 第64-82页 |
| 致谢 | 第82-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