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Concents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关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 | 第17-19页 |
·关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多元共治与公众参与 | 第19-21页 |
·关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政民互动机制 | 第21-22页 |
·理论与实践基础 | 第22-25页 |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实践基础 | 第24-25页 |
·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 第25-28页 |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主要方法及创新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构建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民互动机制的实践 | 第28-55页 |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民互动的角色定位及运作机理 | 第28-35页 |
·政府在政民互动机制中的主导角色 | 第29-30页 |
·公众在政民互动机制中的参与角色 | 第30-31页 |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中政民互动机制的运作机理 | 第31-35页 |
·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民互动的举措 | 第35-44页 |
·科学制定垃圾分类“广州范本”计划,分区式互动效果体现政府诚意 | 第35-36页 |
·加快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明晰政民互动方向 | 第36-40页 |
·注重媒体与网络宣传,形成政民互动的粘合剂 | 第40-41页 |
·推行完善垃圾治理奖惩、补偿措施,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 第41-43页 |
·强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专业化培训,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 | 第43-44页 |
·影响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民互动的重要因素分析 | 第44-55页 |
·磋商对话不对等则难以体现政府诚意 | 第44-46页 |
·职能转变不充分则难以增强垃圾治理的联动力度 | 第46-48页 |
·信息流转不顺畅则难以取信于民 | 第48-50页 |
·激励补偿不到位则难将公众力量导入共治结构 | 第50-52页 |
·指挥协调不同步则难以达成互动共治 | 第52-55页 |
第三章 进一步完善广州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民互动机制的思考 | 第55-67页 |
·以把握政府诚意为基点,进一步完善对话协商机制 | 第55-57页 |
·建立健全公众表达机制以增强民意基础 | 第56页 |
·建立健全政民磋商机制以提高垃圾治理的效率 | 第56-57页 |
·建立健全发现风险的常规机制以定民心 | 第57页 |
·以构建更开放、更协作的政府为关键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 第57-59页 |
·建立健全管理联动机制以加强组织领导力 | 第58页 |
·建立健全法制型、服务型政府以增强政民合作的基础 | 第58-59页 |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以增强领导干部的积极性 | 第59页 |
·以促进政民沟通互信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信息流转机制 | 第59-61页 |
·建立健全公众意见办理运行机制以增强政府回应力 | 第60页 |
·建立健全信息联动机制以推进政民信息对称 | 第60-61页 |
·以调动公众参与热情为根本标准,进一步完善公众激励补偿机制 | 第61-63页 |
·建立健全公众激励机制以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 | 第61-62页 |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以减少矛盾纠纷 | 第62-63页 |
·建立健全奖惩法规体系以规范运作过程 | 第63页 |
·以提高合作互动式治理为归宿,进一步完善政府指挥协调机制 | 第63-67页 |
·建立健全公众培训机制以形成多元化的参与趋势 | 第64-65页 |
·建立健全环保 NGO 体系以发挥其桥梁作用 | 第65页 |
·建立健全低碳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以推进垃圾治理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