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 ·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7页 |
| ·绿色建筑标准及政策对比研究 | 第14-15页 |
| ·能耗模拟软件对比研究 | 第15-17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中美两国建筑节能标准及政策 | 第19-37页 |
| ·中国建筑节能标准及政策 | 第19-25页 |
| ·中国建筑节能相关标准 | 第19-21页 |
| ·《绿标》的节能指标 | 第21-23页 |
| ·中国节能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 | 第23-25页 |
| ·美国建筑节能标准及政策 | 第25-30页 |
| ·美国建筑节能相关法规及标准 | 第25-26页 |
| ·LEED-NC 节能指标 | 第26-28页 |
| ·美国节能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 | 第28-30页 |
| ·《绿标》及 LEED-NC2009 节能指标对比 | 第30-35页 |
| ·节能指标内容设置 | 第30-32页 |
| ·节能指标权重对比 | 第32-33页 |
| ·中美两国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对比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中美能耗计算方法差异性分析 | 第37-49页 |
| ·能耗计算软件介绍 | 第37-39页 |
| ·eQUEST 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 第37-38页 |
| ·DeST 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 第38页 |
| ·IES 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 第38-39页 |
| ·典型建筑能耗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 ·软件默认参数设置下的比较 | 第41-43页 |
| ·研究方法介绍 | 第43页 |
| ·非透明围护结构瞬时得热引起冷负荷的热模型比较 | 第43-45页 |
| ·通过外窗的太阳辐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热模型比较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中美建筑节能标准差异性分析 | 第49-87页 |
| ·中美相关建筑节能标准对比 | 第49-58页 |
| ·围护结构参数 | 第49-52页 |
| ·冷热源主机能效比 | 第52-55页 |
| ·建筑照明功率密度 | 第55-56页 |
| ·基准建筑 | 第56-58页 |
| ·参数变化对建筑能耗影响程度分析 | 第58-76页 |
|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 第59-66页 |
| ·照明功率密度 | 第66-67页 |
| ·人员密度 | 第67-69页 |
| ·主机性能系数(COP) | 第69-70页 |
| ·风机效率 | 第70-71页 |
| ·水泵效率 | 第71-72页 |
| ·室内设计温度 | 第72-73页 |
| ·室内送风温差 | 第73-74页 |
| ·气象参数 | 第74-76页 |
| ·中美绿色建筑节能差异性分析 | 第76-84页 |
| ·研究对象 | 第77-78页 |
| ·设计建筑能耗模拟 | 第78-79页 |
| ·参照建筑能耗模拟 | 第79-82页 |
| ·能耗模拟软件对建筑节能率的影响 | 第82-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 ·总结 | 第87-88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