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大学校园户外学习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大学校园户外学习空间的特征与要求 | 第23-45页 |
| ·校园户外学习空间的功能、载体类型与利用方式 | 第23-32页 |
| ·户外学习空间的功能属性 | 第23-26页 |
| ·户外学习空间的载体类型 | 第26-31页 |
| ·户外学习空间的利用方式 | 第31-32页 |
| ·校园户外学习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32-40页 |
| ·学生户外学习的行为心理 | 第33-36页 |
| ·校园空间构成要素的布局与形态 | 第36-39页 |
| ·户外学习空间的设施构成条件 | 第39-40页 |
| ·周围环境的宜人性 | 第40页 |
| ·校园户外学习空间的适用性要求 | 第40-44页 |
| ·数量足够 | 第41页 |
| ·分布合理 | 第41-42页 |
| ·适宜学习 | 第42-43页 |
| ·空间开敞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广州地区大学校园户外学习空间配置与布局 | 第45-60页 |
| ·户外学习空间配置与布局需考虑的因素 | 第45-48页 |
| ·位置 | 第45-46页 |
| ·数量和密度 | 第46页 |
| ·距离 | 第46页 |
| ·气候 | 第46-48页 |
| ·交通 | 第48页 |
| ·户外学习空间配置与布局的策略 | 第48-54页 |
|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 第48-51页 |
| ·生活区与教学区均衡布置 | 第51-52页 |
| ·利用背阴区域 | 第52-53页 |
| ·与校园步行道保持适当距离 | 第53-54页 |
| ·校园户外学习空间的配置与布局方式 | 第54-59页 |
| ·邻近建筑布置 | 第54-55页 |
| ·靠近水体布置 | 第55-56页 |
| ·大空间边缘布置 | 第56-57页 |
| ·僻静区的小径旁 | 第57-58页 |
| ·在校园绿林里布置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广州地区大学校园户外学习空间的设计方法 | 第60-77页 |
| ·户外学习空间设计要点 | 第60-62页 |
| ·依附建筑户外学习空间的设计方法 | 第62-68页 |
| ·底层架空空间 | 第62-63页 |
| ·建筑平台与走廊空间 | 第63-66页 |
| ·建筑入口 | 第66-67页 |
| ·庭院空间 | 第67-68页 |
| ·校园广场户外学习空间的设计方法 | 第68-71页 |
| ·空间层次的创造与适宜的尺度 | 第69-71页 |
| ·选用适宜的铺地 | 第71页 |
| ·校园绿地户外学习空间的设计手法 | 第71-75页 |
| ·公共绿地 | 第71-74页 |
| ·邻近建筑绿地 | 第74-75页 |
| ·亲水空间设计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五章 实例分析:以广州大学校园为例 | 第77-97页 |
| ·广州大学校园概况 | 第77-79页 |
| ·广州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调研 | 第79-88页 |
| ·广州大学校园总体外部环境调查 | 第80-82页 |
| ·校园户外空间使用情况调查 | 第82-87页 |
| ·广州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评价 | 第87-88页 |
| ·户外学习空间配置布局的改进建议 | 第88-91页 |
| ·户外学习空间设计的改进建议 | 第91-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97-100页 |
| ·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 ·独特新颖之处 | 第98-99页 |
| ·展望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 附录一 | 第104-106页 |
| 附录二 | 第106-109页 |
| 附录三 | 第109-112页 |
| 附录四 | 第112-11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4-115页 |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