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论文--应用微生物学论文--工业微生物学论文

木糖制备乳酸高产菌的诱变选育和工艺优化

致谢第1-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10页
前言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0页
   ·生物质原料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1-12页
     ·生物质的利用现状第11页
     ·生物质原料利用存在的问题第11-12页
   ·微生物发酵产乳酸的现状第12-15页
     ·乳酸的性质和应用第12页
     ·乳酸发酵的机理第12-14页
     ·乳酸发酵的菌种第14-15页
   ·利用微生物生产 L-乳酸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微生物诱变育种(等离子注入诱变)第18-19页
   ·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2 利用凝结芽孢杆菌发酵酸爆玉米秸秆水洗液制取乳酸第20-31页
   ·材料与方法第20-24页
     ·菌株、试剂与原料第20-21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1-22页
     ·培养方法及培养基成分第22页
       ·摇瓶种子培养基培养第22页
       ·摇瓶发酵培养第22页
       ·种子培养基第22页
       ·木糖发酵培养基第22页
     ·分析检测方法第22-24页
       ·木糖及乳酸的测定第22页
       ·水洗液中各成分浓度的测定第22-23页
       ·碳水化合物降解产物浓度的测定第23-24页
   ·结果与讨论第24-30页
     ·不同木糖浓度对乳酸发酵的影响第24页
     ·利用酸爆水洗液进行乳酸发酵第24-25页
     ·不同抑制物对产酸的影响第25-30页
       ·甲酸浓度对产酸的影响第25-26页
       ·乙酸浓度对产酸的影响第26-27页
       ·乙酰丙酸浓度对产酸的影响第27-28页
       ·羟甲基糠醛浓度对产酸的影响第28-29页
       ·糠醛浓度对产酸的影响第29-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 凝结芽孢杆菌 NL01 菌株离子注入诱变与选育第31-40页
   ·材料与方法第31-34页
     ·菌株第31页
     ·试剂第31-32页
     ·主要仪器第32-33页
     ·培养基第33页
     ·离子注入诱变第33页
     ·筛选方法第33页
     ·分析方法第33页
     ·糖酸转化率的计算第33-34页
   ·结果与讨论第34-39页
     ·出发菌株的生长曲线第34页
     ·出发菌株乳酸和木糖临界抑制浓度第34-35页
     ·出发菌株的诱变条件确定第35-36页
     ·等离子注入诱变突变株的发酵性能及高产菌的筛选第36-38页
     ·对筛选出的菌种进行遗传稳定性实验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4 凝结芽孢杆菌 NL01-17 的发酵条件的优化第40-59页
   ·材料与方法第40-43页
     ·菌株第40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0-42页
       ·主要试剂第40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40-41页
       ·酸爆玉米秸秆水洗液成分分析第41-42页
     ·培养基第42页
       ·种子培养基( g/L)第42页
       ·木糖发酵基础培养基( g/L)第42页
     ·培养条件及方法第42页
       ·摇瓶种子培养基培养第42页
       ·摇瓶发酵培养第42页
     ·分析检测方法第42-43页
       ·木糖及乳酸的测定第42页
       ·糖酸转化率的计算第42-43页
   ·结果与讨论第43-57页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第43-46页
       ·不同通气条件对发酵产 L-乳酸的影响第43页
       ·不同温度对发酵产 L-乳酸的影响第43-44页
       ·不同转速对发酵产 L-乳酸的影响第44-45页
       ·不同接种量对发酵产 L-乳酸的影响第45-46页
       ·不同起始 pH 对发酵产 L-乳酸的影响第46页
     ·摇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46-55页
       ·不同起始碳源浓度对发酵产 L-乳酸的影响第46-48页
       ·不同无机氮源和金属离子对发酵产 L-乳酸的影响第48-49页
       ·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第49-55页
       ·模型验证结果第55页
     ·完善优化条件后发酵罐实验第55-57页
     ·菌株 NL01 与 NL01-17 在优化条件下的酸爆水洗液发酵能力对比第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5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结论第59-60页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端氨基酸突变改造提高内切型纤维素酶活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下一篇:太湖沉积物再悬浮及营养盐释放规律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