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沉积物再悬浮及营养盐释放规律机制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9页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7页 |
·湖泊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富营养化概念的提出 | 第9页 |
·富营养化的现状 | 第9页 |
·富营养化与沉积物 | 第9-10页 |
·沉积物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沉积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10页 |
·沉积物再悬浮和营养盐释放机理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水生植物对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影响机制 | 第11-13页 |
·物理作用 | 第12页 |
·生化作用 | 第12-13页 |
·协同作用 | 第13页 |
·沉积物再悬浮和内源释放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现场观测法 | 第13-14页 |
·室内模拟法 | 第14页 |
·数学模型法 | 第14-15页 |
·湖泊内源营养盐释放的控制技术 | 第15-16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15页 |
·物理机械法 | 第15页 |
·生物技术法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6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水生植物对沉积物再悬浮特征影响研究: | 第18页 |
·水生植物对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野外观测 | 第19页 |
·室内模拟 | 第19-21页 |
·样品采集 | 第21页 |
·样品分析指标及方法 | 第21-26页 |
·沉积物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水样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水生植物生物量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水生植物对沉积物再悬浮过程影响机制研究 | 第26-34页 |
·太湖沉积物理性质 | 第26-28页 |
·沉积物的粒度组成 | 第26-27页 |
·沉积物的孔隙率、孔隙比及含水率 | 第27页 |
·沉积物容重、比重及饱和密度 | 第27-28页 |
·水生植物生物量统计 | 第28页 |
·水体悬浮物浓度 | 第28-34页 |
·外力扰动及水生植物种类对水体悬浮物浓度的影响 | 第29-32页 |
·水生植物密度对水体悬浮物浓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水生植物对沉积物磷元素释放过程影响研究 | 第34-44页 |
·水体 TP 浓度 | 第34-39页 |
·外力扰动及水生植物种类对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影响 | 第34-38页 |
·水生植物密度对水体 TP 浓度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外力扰动条件下水体各形态磷素含量变化 | 第39-44页 |
·磷酸盐浓度 | 第39-40页 |
·生物可利用磷浓度 | 第40-41页 |
·各形态磷素浓度比较 | 第41-4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