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5页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第9页
     ·问题的提出第9页
     ·研究的背景第9页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9-10页
     ·研究意义第9页
     ·研究目的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第10-12页
     ·国内研究概况第10-11页
     ·国外研究概况第11-12页
     ·评价与分析第12页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第12-13页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第12-13页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第13页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3-14页
     ·研究思路第13页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4-15页
     ·研究的创新第14页
     ·研究的不足第14-15页
第二章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概述第15-19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涵第15-16页
     ·“大学新生”的涵义第15页
     ·“适应性”的涵义第15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涵义第15-16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特点第16-17页
     ·基础性第16页
     ·引导性第16页
     ·丰富性第16页
     ·多样性第16-17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意义第17-19页
     ·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内在需要第17页
     ·是推进高校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本质要求第17页
     ·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第17-19页
第三章 大学新生不适应现状第19-22页
   ·生活方面第19-20页
   ·学习方面第20页
   ·心理方面第20-21页
   ·人际交往方面第21-22页
第四章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现状第22-31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基本做法及成效第22-24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逐渐受高校重视第22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容广泛第22-23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形式不断丰富第23-24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27页
     ·时间短暂,缺乏连续性第24页
     ·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第24-25页
     ·形式单调,缺乏感染力第25-26页
     ·效果欠佳,缺乏认同感第26-27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第27-31页
     ·理论研究不够和实践探索不足第27-28页
     ·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第28-29页
     ·适应性教育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第29-31页
第五章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对策第31-45页
   ·坚持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原则第31-32页
     ·以人为本的原则第31页
     ·与时俱进的原则第31-32页
     ·注重实效的原则第32页
   ·合理规划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容第32-35页
     ·环境认同教育第32-33页
     ·理想信念教育第33页
     ·生活适应教育第33-34页
     ·学习适应教育第34页
     ·心理适应教育第34-35页
   ·完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方法第35-37页
     ·集中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第35-36页
     ·课堂灌输教育与实践活动教育相结合第36页
     ·师长引导与朋辈影响相结合第36-37页
     ·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第37页
   ·探索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新途径第37-41页
     ·大学新生自我适应性教育第37-38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课程化第38-39页
     ·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第39-41页
   ·营造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外部环境第41-43页
     ·社会环境建设第41-42页
     ·学校环境建设第42页
     ·家庭环境建设第42-43页
   ·健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保障制度第43-45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组织保障第43-44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队伍保障第44页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制度保障第44-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致谢第48-49页
附录第49-5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下一篇: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