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选题由来、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选题的由来 | 第9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9-11页 |
·分析和评价 | 第11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页 |
·研究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1-12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1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 | 第12-17页 |
·生态文明及其内涵 | 第12-14页 |
·生态文明的由来 | 第12-13页 |
·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13-14页 |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 第14-15页 |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特征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 第17-21页 |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 第17-18页 |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 第17页 |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新举措 | 第17-18页 |
·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 第18-19页 |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科技生态化转向的推动力量 | 第19页 |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带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擎 | 第19-21页 |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状 | 第21-27页 |
·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及表现 | 第21-23页 |
·生态科学知识缺乏 | 第21页 |
·对环境问题的实质缺乏深入了解 | 第21-22页 |
·生态道德意识缺乏 | 第22页 |
·生态行为滞后 | 第22-23页 |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3-27页 |
·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 | 第23页 |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弊端 | 第23-24页 |
·社会公众素质不高 | 第24-25页 |
·家庭教育的不足 | 第25页 |
·大学生自身能力有限 | 第25-27页 |
第五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 第27-36页 |
·生态文明历史渊源教育 | 第27-30页 |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第27-28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第28-29页 |
·西方的生态思想 | 第29-30页 |
·生态知识教育 | 第30-32页 |
·生态现状教育 | 第30-31页 |
·生态科学教育 | 第31-32页 |
·生态技能教育 | 第32页 |
·生态观念教育 | 第32-36页 |
·生态价值观教育 | 第32-33页 |
·生态审美观教育 | 第33页 |
·生态法治观教育 | 第33-34页 |
·生态消费观教育 | 第34-36页 |
第六章 积极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 第36-44页 |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备条件 | 第36-37页 |
·将生态文明课程纳入教师进修培训体系 | 第36页 |
·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第36-37页 |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 | 第37-39页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 | 第37-38页 |
·鼓励各学科教师对生态文明进行课堂渗透 | 第38-39页 |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 | 第39-41页 |
·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构建生态文明教育隐性载体 | 第39页 |
·丰富和谐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载体 | 第39-40页 |
·发展和谐校园学术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科技载体 | 第40-41页 |
·重视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信息载体 | 第41页 |
·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 | 第41-44页 |
·带领大学生参观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 第41-42页 |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加生态文明调研活动 | 第42页 |
·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