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废弃铁路景观再生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城市发展进程的新需求 | 第9页 |
·可持续发展的延伸 | 第9-10页 |
·绿道建设的发展 | 第10页 |
·我国废弃铁路改造利用潜力 | 第10-11页 |
·研究的内容、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创新 | 第12页 |
·研究方法和框架示意图 | 第12-14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国外相关实践研究 | 第15-17页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国内相关实践研究 | 第18-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 | 第20-29页 |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景观 | 第20页 |
·废弃铁路景观 | 第20页 |
·景观再生 | 第20-21页 |
·相关理论阐述 | 第21-28页 |
·可持续景观理论 | 第21-23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3页 |
·绿道理论 | 第23-26页 |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26-27页 |
·景观形态学理论 | 第27页 |
·健康促进理论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3 城市废弃铁路景观再生设计对策 | 第29-49页 |
·景观形态再生 | 第29-31页 |
·景观视觉要素 | 第29-30页 |
·景观结构 | 第30-31页 |
·景观生态再生 | 第31-35页 |
·污染治理 | 第32-33页 |
·种植设计 | 第33-34页 |
·场地资源利用 | 第34-35页 |
·景观功能再生 | 第35-41页 |
·休闲健身步道 | 第35-36页 |
·铁路主题公园 | 第36-38页 |
·艺术步行区 | 第38-39页 |
·线性文化遗产 | 第39-41页 |
·铁路博物馆 | 第41页 |
·景观文化再生 | 第41-44页 |
·地域性 | 第41-42页 |
·场地精神 | 第42-43页 |
·人文历史传承 | 第43-44页 |
·自然亲和力 | 第44页 |
·废弃铁路配套设施的景观再生 | 第44-45页 |
·废弃铁路建筑及设备改造 | 第44-45页 |
·废弃铁路材料利用 | 第45页 |
·废弃铁路景观再生设计程序 | 第45-48页 |
·初步构思 | 第46页 |
·前期调研 | 第46-47页 |
·方案设计 | 第47页 |
·后期维护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4 废弃铁路景观再生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 第49-64页 |
·生态恢复技术概念 | 第49页 |
·废弃铁路的生态恢复目的与模式 | 第49-50页 |
·废弃铁路生态恢复技术类型 | 第50-52页 |
·工程恢复技术 | 第50-51页 |
·化学恢复技术 | 第51页 |
·生物恢复技术 | 第51-52页 |
·废弃铁路生态恢复主要技术方法 | 第52-63页 |
·土壤污染与恢复控制技术 | 第52-56页 |
·基本工程技术 | 第52-53页 |
·土壤化学修复 | 第53页 |
·微生物土壤改良 | 第53页 |
·土壤植物修复 | 第53-56页 |
·水体污染控制技术 | 第56-58页 |
·水体物理处理技术 | 第56页 |
·微生物水体改良 | 第56-57页 |
·水生植物修复 | 第57-58页 |
·植物群落优化配置技术 | 第58-63页 |
·自然再生植被 | 第60-62页 |
·适应特殊介质或改良土壤的植物种植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5 优秀案例分析 | 第64-75页 |
·柏林 GLEISDREIECK公园 | 第64-69页 |
·案例概况 | 第64-65页 |
·案例分析 | 第65-69页 |
·美国棕鹿休闲步道 | 第69-75页 |
·案例概况 | 第69-70页 |
·案例分析 | 第70-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研究结论 | 第75页 |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图表清单 | 第80-85页 |
个人简介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