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文教、卫生管理法令论文

乡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专项法规的可能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10页
1 绪论第10-20页
   ·问题的缘起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5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11-13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13-15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研究目的第15-16页
     ·研究意义第16页
       ·理论意义第16页
       ·现实意义第16页
   ·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6-17页
   ·研究方法第17页
     ·文献查阅第17页
     ·实地调查第17页
     ·理论分析第17页
     ·归纳总结第17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第17-18页
     ·技术路线第18-19页
     ·本文的研究对象第19页
   ·小结第19-20页
2 中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第20-36页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历程第20-23页
     ·以国家为单位的早期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步第20-21页
     ·由单体到国际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第21-23页
       ·《雅典宪章》——历史遗产保护原则的基石第21页
       ·《威尼斯宪章》——文物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确立第21-22页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遗产属于全人类”第22-23页
       ·《内罗毕建议》和《马丘比丘宪章》——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扩展第23页
   ·文化景观遗产概念和类别的确立第23-26页
     ·文化景观遗产纳入世界遗产类别第23-24页
     ·文化景观概念的解读第24-25页
     ·文化景观遗产的类别第25-26页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运动的深入开展第26-27页
   ·基于中国语境下的文化景观遗产第27-32页
     ·中国景观中镶嵌的“文化语言”第27-30页
     ·中国文化景观遗产的分类第30-32页
   ·中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体系的发展历程第32-35页
     ·近代的《古物保存法》——文物法制化保护的开端第32-33页
     ·制定文物保护单位制度——遗产保护制度的初步形成第33页
     ·《文物保护法》的出现——第一部文物保护专项法律第33-34页
     ·签署世界公约——遗产保护法规与世界接轨第3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遗产保护体系的逐步完善第34-35页
   ·小结第35-36页
3 中国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的独特性第36-41页
   ·什么是“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第36页
   ·独特的中国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第36-40页
     ·分布的广泛性第36-37页
     ·多样的地域性第37-38页
     ·多元的民族性第38页
     ·文化的继承性第38-39页
     ·宽容的吸纳性第39页
     ·较强的稳定性第39-40页
     ·自然环境的依附性第40页
   ·小结第40-41页
4 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现状及问题分析第41-92页
   ·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概况第41-43页
     ·乡村文化景观的分类第41-42页
       ·物质景观第41页
       ·非物质景观第41-42页
     ·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现状第42-43页
   ·浙江省古村落的保护现状——以七个典型古村落为例第43-88页
     ·浙江中西部古村落的保护第44-72页
       ·诸暨斯宅村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第45-51页
       ·建德新叶村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第51-59页
       ·金华诸葛八卦村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第59-65页
       ·武义郭洞村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第65-72页
     ·浙江南部古村落的保护第72-87页
       ·芙蓉村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第73-79页
       ·苍坡村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第79-84页
       ·岩头村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第84-87页
     ·调查小结第87-88页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第88-91页
     ·物质文化景观保护方法错误第88-89页
       ·古村落的开发性破坏第88页
       ·对乡村聚落形态的误读第88-89页
       ·传统建筑的“分类性”保护第89页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丢弃第89-91页
       ·文化原真性的破坏第89-90页
       ·村民缺乏自珍意识第90页
       ·乡风民俗的消失第90-91页
     ·古村落保护标准依据的缺失第91页
   ·小结第91-92页
5 我国乡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相关法规的研究分析第92-108页
   ·相关法规条例分析第92-102页
     ·国际公约、行业文件提供的行为准则第92-93页
     ·文化遗产相关条例的保障第93-96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文物类景观保护提供依据第93-9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法》等为无形文化景观保护制定规范第94-96页
     ·风景名胜区保护相关条例的涉及第96页
     ·城乡规划相关条例保护的日趋完善第96-9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乡村规划奠定基础第96-97页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提出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基本要求第97-98页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强调第98页
     ·环境保护条例与遗产保护的衔接第98-99页
     ·其他法规的分布第99-100页
     ·地方立法的地区性规范标准(以浙江省为例)第100-101页
     ·法规分析小结第101-102页
   ·存在的问题分析第102-107页
     ·国际公约效力和适用性的疑问第102-103页
     ·管理体制多元责任制度不明第103页
     ·保护标准分布散乱专项法规缺失第103-104页
     ·保护基础薄弱缺乏深度广度第104-105页
     ·具体操作模糊规定不详第105-106页
     ·资金保障规定笼统第106页
     ·缺少具体的公众参与制度第106-107页
   ·小结第107-108页
6 我国制定乡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专项法规的可能性和紧迫性第108-114页
   ·可能性第108-111页
     ·我国重视乡村文化保护的契机第108-109页
     ·国外相关法规的成熟保护经验第109-111页
       ·以国际公约为基础第109页
       ·参考国外成熟的法规体系第109-110页
       ·借鉴亚洲国家的乡村保护经验第110-111页
   ·紧迫性第111-113页
     ·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文化景观的严重破坏第111-112页
     ·文化消费给乡村文化景观遗产带来沉重压力第112页
     ·文化迎合造成传统文化景观遗产快速流失第112-113页
   ·小结第113-114页
7 制定乡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法规机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114-119页
   ·基本原则第114-116页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114页
     ·文化原真性的原则第114-115页
     ·保护地域性的原则第115页
     ·公众参与的原则第115页
     ·以其他相关国家法规为基础第115-116页
   ·基本方法第116-118页
     ·明确界定保护对象和保护内容第116页
     ·科学划分乡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类别和等级第116页
     ·明确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第116页
     ·清晰不同遗产类别的具体保护措施第116-117页
     ·异地建筑和“空心”村落的特别保护规定第117页
     ·制定公众和专业人士参与制度第117页
     ·建立第三方监督机构规范遗产保护和资金制度第117页
     ·明确法律责任制度第117-118页
   ·小结第118-119页
8 结论和展望第119-121页
   ·研究成果第119-120页
   ·研究局限及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6页
附录第126-132页
个人简介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下一篇:城市废弃铁路景观再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