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审美设计的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前言 | 第9-24页 |
·问题的来源 | 第9-10页 |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不能体现“美”的理念 | 第9页 |
·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情境不美 | 第9页 |
·教学的内容不够“美” | 第9-10页 |
·教学的效果不够“美”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3页 |
·能从理论上丰富体育的理论体系 | 第10-11页 |
·能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 第11-12页 |
·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 第12页 |
·有助于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 第12-13页 |
·从美感途径实现了体育课的教育性目标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审美视角下体育课程相关的研究 | 第13-14页 |
·有关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体育课堂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研究现状的问题归纳 | 第16页 |
·不同的体育观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造成的影响 | 第16-20页 |
·军国民体育观 | 第16-17页 |
·自然主义体育观 | 第17-18页 |
·运动技术体育观 | 第18页 |
·体质教育观 | 第18-19页 |
·快乐体育观 | 第19页 |
·健康第一的体育观 | 第19-20页 |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学科基础 | 第20-22页 |
·教育学基础 | 第20页 |
·心理学基础 | 第20-21页 |
·美学及其他学科基础 | 第21-22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美和审美 | 第22-23页 |
·体育教学设计的内涵 | 第23-24页 |
·体育课堂教学审美设计 | 第24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4-25页 |
·观察法 | 第25页 |
·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分析法 | 第25页 |
·访淡法 | 第25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0页 |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 | 第26-29页 |
·学体育场地和设施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 第26页 |
·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较高 | 第26-27页 |
·大部分学生已具备审美的认知能力 | 第27页 |
·体育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概念不清楚 | 第27页 |
·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 第27页 |
·课堂教学内容不完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 | 第27-28页 |
·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时较少考虑自己的感受 | 第28-29页 |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审美设计的理念 | 第29-30页 |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意境美 | 第29页 |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完整美 | 第29-30页 |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创造美 | 第30页 |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审美设计要遵循的依据 | 第30-31页 |
·要以学生的根本需求作为出发点 | 第30-31页 |
·要能突出学生整体的发展 | 第31页 |
·要根据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 | 第31页 |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审美设计程序 | 第31-38页 |
·课堂教学审美化目标的确定 | 第32-34页 |
·确定目标的整体性及和谐性 | 第32-33页 |
·确定目标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第33页 |
·确定目标具有可“执行性” | 第33-34页 |
·课堂教学审美化内容的确定 | 第34-35页 |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实现灵活化和结构化 | 第34-35页 |
·教学内容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 | 第35页 |
·课堂教学审美化教学手段的确定 | 第35-37页 |
·要对教案进行审美设计 | 第36页 |
·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服装美 | 第36页 |
·要学会适当运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第36-37页 |
·课堂教学审美化过程的确定 | 第37-38页 |
·对教学的组织形式审美化设计,体现结构美 | 第37页 |
·把教学形式和方法固有模式灵活多样结合起来 | 第37-38页 |
·课堂教学审美化教学评价的确定 | 第38页 |
·我国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审美设计的案例分析 | 第38-40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0页 |
·建议 | 第40-41页 |
5. 致谢 | 第41-42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7. 附件 | 第44-47页 |
8.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