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我国农村干群矛盾化解路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表目录第12-13页
图目录第13-14页
绪论第14-29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4-16页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一、 研究目的第16页
  二、 研究意义第16-17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7-26页
  一、 国内研究综述第17-23页
  二、 国外研究综述第23-25页
  三、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第25-26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6-27页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26页
  二、 主要研究方法第26-27页
 第五节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第27-29页
  一、 研究重点与难点第27页
  二、 可能的创新点第27-29页
第一章 干群矛盾基本内容概述第29-37页
 第一节 基本概念辨析第29-31页
  一、 农村干部和农村群众的概念界定第29-30页
  二、 农村干群矛盾与干群关系的内涵比较第30-31页
 第二节 干群矛盾相关理论基础第31-35页
  一、 社会冲突理论第31-32页
  二、 毛泽东两类矛盾学说第32-34页
  三、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第34-35页
 第三节 妥善化解农村干群矛盾的重要意义第35-37页
  一、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关键所在第35页
  二、 是提高党执政能力和巩固党执政地位需要第35-36页
  三、 是维持全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的需要第36-37页
第二章 我国农村干群矛盾现状分析第37-57页
 第一节 我国农村干群矛盾的现状第37-43页
  一、 部分地区干群缺乏互信引发农民集体上访第37-38页
  二、 利益分化和贫富差距拉大导致干群矛盾频发第38-40页
  三、 少数农村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激化干群矛盾第40-42页
  四、 群体性冲突事件成为农村干群矛盾集中表现第42-43页
 第二节 我国农村干群矛盾的特点第43-47页
  一、 农村干群矛盾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并存特点第44页
  二、 农村干群之间利益矛盾突出并显性化第44-45页
  三、 农村干群矛盾聚合风险和群体化趋势扩大第45-46页
  四、 农村干群矛盾冲突程度和化解难度加大第46-47页
 第三节 农村干群矛盾分类及案例分析第47-57页
  一、 农村干群矛盾分类第47-49页
  二、 农村干群矛盾典型案例分析第49-57页
第三章 我国农村干群矛盾的主要成因第57-71页
 第一节 经济原因第57-60页
  一、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利益无法保障第57-58页
  二、 基层政府违规征地,农村干部与民争利第58-59页
  三、 农村干群间贫富差距和利益分化严重第59-60页
 第二节 政治原因第60-62页
  一、 部分干部存在官僚主义、脱离农民群众第60-61页
  二、 少数干部权力寻租、贪污腐败严重第61-62页
  三、 有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第62页
 第三节 制度错位与机制缺失原因第62-68页
  一、 农村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偏离农民价值取向第62-63页
  二、 农村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第63-64页
  三、 农村干部权力监督机制严重缺位第64-65页
  四、 农村干群间双向沟通机制不畅第65-67页
  五、 村民自治和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滞后第67-68页
 第四节 思想文化原因第68-71页
  一、 思想政治工作弱化加剧农村干群隔阂第68页
  二、 “非理性”社会心理负向催化原因第68-71页
第四章 化解我国农村干群矛盾的原则和路径选择第71-87页
 第一节 化解农村干群矛盾的基本原则第71-73页
  一、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第71页
  二、 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第71-72页
  三、 坚持民主与法制相结合原则第72-73页
  四、 坚持“防”与“化”标本同治原则第73页
 第二节 化解我国农村干群矛盾的路径选择第73-87页
  一、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改善民生第73-75页
  二、 健全基层干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严惩干部腐败第75-79页
  三、 推进农村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第79-81页
  四、 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81-83页
  五、 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村民自治规范化、制度化第83-85页
  六、 加强基层干部廉政建设,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第85-87页
结束语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致谢第92-93页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志愿者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中国和日本土地征收程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