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5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创新点与基本框架 | 第22-27页 |
·选题意义 | 第22-23页 |
·创新点 | 第23-24页 |
·基本框架 | 第24-27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27-35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数据来源 | 第28-30页 |
·标音方法 | 第30-31页 |
·基本概念 | 第31-32页 |
·研究问题与切入点 | 第32-3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5-51页 |
第一节 欧美亲属称谓研究 | 第35-44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社会学意义的亲属称谓研究 | 第36-37页 |
·语言学意义的亲属称谓研究 | 第37-44页 |
第二节 本土少数民族语言的亲属称谓研究 | 第44-47页 |
·亲属称谓的文化学研究 | 第45-46页 |
·亲属称谓的对比研究 | 第46页 |
·亲属称谓的语义学研究 | 第46页 |
·亲属称谓的词源学研究 | 第46页 |
·亲属称谓的语用学研究 | 第46-47页 |
·综合评述与专论研究 | 第47页 |
第三节 鄂伦春语研究 | 第47-51页 |
·综合性研究 | 第48页 |
·词汇研究 | 第48页 |
·语用研究 | 第48-49页 |
·民族文献与民间话语材料收集整理 | 第49页 |
·跨语言比较研究 | 第49-50页 |
·字典编撰与词汇合集 | 第50-51页 |
第三章 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学研究 | 第51-84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51-53页 |
·亲属称谓语义学研究的必要性 | 第51页 |
·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系统的结构概述 | 第51-53页 |
第二节 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的个体语义描写 | 第53-71页 |
·直系血亲称谓系统 | 第53-60页 |
·同胞及其子孙系统称谓 | 第60-63页 |
·父母同胞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 第63-66页 |
·祖父母/外祖父母同胞及其子孙称谓系统 | 第66-67页 |
·夫妻系称谓系统 | 第67-71页 |
第三节 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的系统语义特征 | 第71-84页 |
·引言 | 第71-73页 |
·库玛尔千亲属称谓系统的语义描写 | 第73-76页 |
·Kroeber八项原则在库玛尔千称谓系统中的作用强度 | 第76-81页 |
·库玛尔千称谓系统的语义空间图 | 第81-84页 |
第四章 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的形态学研究 | 第84-92页 |
第一节 称谓形态的典型特征 | 第84-86页 |
·对偶称谓 | 第84-85页 |
·表示对称关系的称谓后缀 | 第85-86页 |
第二节 称谓的形态分类 | 第86-89页 |
·单纯词称谓 | 第86-87页 |
·复合词称谓 | 第87-88页 |
·派生词称谓 | 第88页 |
·特殊语义的亲属称谓词缀 | 第88-89页 |
第三节 鄂伦春语与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共有称谓 | 第89-92页 |
·鄂伦春语与通古斯语支的共有称谓 | 第89页 |
·鄂伦春语与突厥语族、蒙古族的共有称谓 | 第89-92页 |
第五章 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的语用学研究 | 第92-119页 |
第一节 称谓的语用功能 | 第92-101页 |
·面称、引称、自称、昵称 | 第92-97页 |
·称谓的泛化 | 第97-100页 |
·称谓的其他语用功能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亲属称谓的地域差异 | 第101-119页 |
·引言 | 第101-102页 |
·祖辈称谓的地域差异 | 第102-103页 |
·父母同胞及其配偶称谓的地域差异 | 第103-109页 |
·地域性称谓差异的民族学解析 | 第109-119页 |
第六章 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的类型学研究 | 第119-136页 |
第一节 二分法、四分法与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类型 | 第119-122页 |
·Morgan“二分法”意义上的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类型 | 第119-121页 |
·Lowie“四分法”意义上的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类型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鄂伦春语七类亲属的称谓类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分布 | 第122-136页 |
·祖辈称谓 | 第122-124页 |
·孙辈称谓 | 第124-125页 |
·父母的男性同胞称谓 | 第125-126页 |
·父母的女性同胞称谓 | 第126-128页 |
·同胞称谓 | 第128-131页 |
·同胞之子女称谓 | 第131-133页 |
·父母同胞之子女称谓 | 第133-135页 |
·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七章 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的历时研究 | 第136-190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136-139页 |
·比较研究的缘起 | 第136-137页 |
·毕拉尔千的历史沿革 | 第137-138页 |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称谓指称描写与八项作用原则强度的比较分析 | 第139-155页 |
·后贝加尔通古斯亲属称谓系统的语义指称与八项原则作用强度 | 第139-143页 |
·二十世纪初毕拉尔千亲属称谓系统的语义指称与八项原则作用强度 | 第143-148页 |
·现代毕拉尔千亲属称谓的语义指称与八项原则作用强度 | 第148-154页 |
·汇总分析 | 第154-155页 |
第三节 跨辈称谓、类分式称谓的分布比较 | 第155-162页 |
·跨辈称谓在各系统中的分布 | 第155-157页 |
·类分式称谓在各系统中的分布 | 第157-162页 |
第四节 称谓形态与语义比较分析 | 第162-181页 |
·后贝加尔亲属称谓系统的形态与语义分析 | 第162-164页 |
·二十世纪初毕拉尔千亲属称谓系统的形态与语义分析 | 第164-174页 |
·现代毕拉尔千亲属称谓系统的称谓形态与语义分析 | 第174-180页 |
·小结 | 第180-181页 |
第五节 鄂伦春语亲属称谓历时演变的民族学与文化学解析 | 第181-190页 |
·文化变迁与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的历时演变 | 第182-185页 |
·民族接触与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的历时演变 | 第185-188页 |
·小结 | 第188-190页 |
第八章 鄂伦春语亲属称谓的浑沌学、认知学分析 | 第190-205页 |
第一节 描写式、类分式称谓以长幼为界的非对等分布 | 第190-193页 |
·现代毕拉尔千系统中的非对等分布 | 第190-192页 |
·后贝加尔通古斯称谓系统中的非对等分布 | 第192-193页 |
第二节 描写式、类分式称谓以男系女系为界的非对等分布 | 第193-198页 |
·现代毕拉尔千系统中的非对等分布 | 第193-194页 |
·二十世纪初毕拉尔千系统中的非对等分布 | 第194-198页 |
第三节 “长幼有别”“男尊女卑”文化规约在鄂伦春族非语言文化中的表征 | 第198-200页 |
·“长幼有别”文化规约在鄂伦春文化习俗中的表征 | 第198-199页 |
·“男尊女卑”文化规约在鄂伦春文化习俗中的表征 | 第199页 |
·小结 | 第199-200页 |
第四节 早期系统初值在系统中的延续性 | 第200-205页 |
·核心称谓在系统中的延续性 | 第200-201页 |
·长幼区分在系统中的延续性 | 第201-202页 |
·对偶称谓在系统中的延续性 | 第202-203页 |
·小结 | 第203-205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205-210页 |
第一节 内容总结 | 第205-209页 |
·主要观点 | 第205-207页 |
·主要理论 | 第207-209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方向 | 第209-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16页 |
后记 | 第216-2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