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语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5页 |
·氮素营养和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的研究 | 第15-18页 |
·氮素营养和水分胁迫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 第15-17页 |
·氮素营养和水分胁迫对植物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第17-18页 |
·氮素营养和水分胁迫对植物水分关系的研究 | 第18-24页 |
·水分在植物体中的运输途径 | 第18-22页 |
·水分在植物体的传输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氮素营养和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氮素营养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 | 第24-25页 |
·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 | 第25-27页 |
·氮素形态和水分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作用的研究 | 第27-31页 |
·渗透调节的概念和分类 | 第27-30页 |
·渗透调节在植物抗早中的生理作用 | 第30-31页 |
·氮素营养对植物水分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 第31-33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5页 |
第二章 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生理特性和水分吸收途径研究 | 第45-59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页 |
·供试品种 | 第46页 |
·水培方案 | 第46页 |
·测定项目 | 第46-47页 |
·生物量 | 第46-47页 |
·根系形态指标测定 | 第47页 |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47页 |
·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的测定 | 第47页 |
·单位根系水分吸收 | 第47页 |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特性 | 第48-49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形态指标 | 第49-50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吸收面积 | 第50-51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活力 | 第51-52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水分吸收和不同吸水途径 | 第52-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水分胁迫促进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生长 | 第54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对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对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水分吸收和运输途径的影响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三章 不同基因型水稻地上部生长和光合特性研究 | 第59-69页 |
·引言 | 第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测定项目 | 第60页 |
·地上部干重测定 | 第60页 |
·总叶面积测定 | 第60页 |
·叶片光合特性 | 第60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60页 |
·数据处理 | 第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4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生长状况 | 第60-61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 | 第61-63页 |
·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的光合特性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第四章 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对水稻根系通气组织的发育和水分吸收能力关系研究 | 第69-85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页 |
·供试品种 | 第70页 |
·试验设计和水培方案 | 第70页 |
·测定项目 | 第70-71页 |
·根系伤流液的收集 | 第70页 |
·根系导水率的测定 | 第70页 |
·HgCl_2抑制水分吸收实验 | 第70页 |
·根系通气组织的观察 | 第70-71页 |
·根系孔隙度测定 | 第71页 |
·数据处理 | 第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下水稻根系通气组织和孔隙度变化 | 第71-73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水分吸收和运输能力 | 第73-77页 |
·讨论 | 第77-80页 |
·水分胁迫下铵营养的水稻具有较强的水通道蛋白活性和水分吸收能力 | 第78页 |
·水分胁迫下根系通气组织的发育抑制硝营养水稻根系的水分吸收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第五章 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渗透调节物质变化研究 | 第85-99页 |
·引言 | 第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供试品种 | 第85-86页 |
·水培方案 | 第86页 |
·测定项目 | 第86-87页 |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86页 |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86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86页 |
·K~+、Ca~(2+)、Mg~(2+)测定 | 第86-87页 |
·数据处理 | 第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95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脯氨酸含量 | 第87-89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游离氨基酸含量 | 第89-90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可溶性糖含量 | 第90-92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K~+、Ca~(2+)、Mg~(2+)含量 | 第92-95页 |
·讨论 | 第95-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第六章 氮素形态及水分胁迫对不同基因型水稻氮同化和养分吸收、分配研究 | 第99-111页 |
·引言 | 第9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0页 |
·供试品种 | 第99-100页 |
·水培方案 | 第100页 |
·测定项目 | 第100页 |
·叶片NR酶活性测定 | 第100页 |
·叶片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 第100页 |
·水稻幼苗根茎叶全氮、磷、钾含量测定 | 第100页 |
·数据处理 | 第10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6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叶片中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和硝态氮的含量 | 第101-102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根、茎、叶全氮含量 | 第102-103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根、茎、叶全磷含量 | 第103-104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根、茎、叶全钾含量 | 第104-106页 |
·讨论 | 第106-107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NR、GS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6页 |
·不同氮素形态和水分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幼苗全氮、磷、钾的吸收和分配 | 第106-107页 |
·小结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第七章 局部根系水分胁迫下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水稻生长、光合特性和水分吸收影响 | 第111-127页 |
·引言 | 第11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2页 |
·供试材料与实验设计 | 第111-112页 |
·测定项目 | 第112-114页 |
·生物量 | 第113页 |
·根系形态测定 | 第113页 |
·光合指标测定 | 第113页 |
·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测定 | 第113页 |
·单位根系水分吸收 | 第113页 |
·根系通气组织的观察 | 第113页 |
·根系孔隙度测定 | 第113-114页 |
·数据处理 | 第11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22页 |
·局部根系水分胁迫和供氮形态下水稻幼苗生长状况 | 第114-117页 |
·局部根系水分胁迫和供氮形态下水稻光合特性 | 第117-118页 |
·局部根系水分胁迫和供氮形态下水稻根系水分吸收变化 | 第118-119页 |
·局部根系水分胁迫和供氮形态对水稻根系孔隙度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119-122页 |
·讨论 | 第122-124页 |
·水分胁迫下局部根系供应铵营养促进水稻地上部生长 | 第122-123页 |
·局部根系水分胁迫和供氮形态对水稻根系水分吸收和通气组织(孔隙度)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小结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7页 |
全文结论 | 第127-129页 |
创新点 | 第129-131页 |
附录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