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罗斯与米兰·昆德拉作品中身份认同主题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1 昆德拉与罗斯作品中的身份认同 | 第15-22页 |
| ·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 ·基本概念、特征及分类 | 第15-16页 |
| ·理论溯源及发展 | 第16-18页 |
| ·文化心理与现代性 | 第18-19页 |
| ·昆德拉和罗斯的“流散”与身份认同 | 第19-22页 |
| ·二者的认同诉求 | 第19-20页 |
| ·二者的认同危机 | 第20-22页 |
| 2 两者作品中身份认同主题在政治层面下的比较 | 第22-35页 |
| ·“媚俗”下的身份认同 | 第22-30页 |
| ·昆德拉——反“媚俗”求认同 | 第23-27页 |
| ·罗斯——诘问历史寻认同 | 第27-30页 |
| ·“遗忘与存在”和身份认同 | 第30-33页 |
| ·昆德拉的“遗忘”与认同 | 第30-32页 |
| ·罗斯的“遗忘”与认同 | 第32-33页 |
| ·个人政治历史经历影响身份认同 | 第33-35页 |
| 3 两者作品中身份认同主题在文化层面下的比较 | 第35-44页 |
| ·无“家”可“归” | 第35-39页 |
| ·昆德拉的流亡 | 第35-37页 |
| ·罗斯无处为家 | 第37-39页 |
| ·“回归之幻”与“美国梦” | 第39-41页 |
| ·昆德拉的“回归之幻” | 第39-40页 |
| ·罗斯的“美国梦” | 第40-41页 |
| ·双重文化冲击影响身份认同 | 第41-44页 |
| ·捷克文化身份 | 第41-42页 |
| ·犹太文化与犹太身份 | 第42-44页 |
| 4 两者作品中身份认同主题在性与伦理层面下的比较 | 第44-50页 |
| ·性爱中寻求认同 | 第44-46页 |
| ·母子冲突中寻求认同 | 第46-48页 |
| ·宗教和伦理道德差异影响身份认同 | 第48-50页 |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