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下农民工现象产生背景 | 第9-10页 |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管理 | 第10-11页 |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城市融入 | 第11页 |
·城市规划管理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 | 第11-12页 |
·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界定 | 第12页 |
·已有研究和启示 | 第12-16页 |
·城市规划管理视角下的农民工研究 | 第12-13页 |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工研究 | 第13-16页 |
·研究启示 | 第16页 |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第16-21页 |
·社会资本的相关理论 | 第17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空间生产的理论 | 第18-19页 |
·制度正义的理论 | 第19-20页 |
·理论框架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现实意义 | 第21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2章 农民工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城市融入 | 第23-33页 |
·社会资本的内涵 | 第23-24页 |
·关系社会下社会资本的意义 | 第24-25页 |
·社会资本是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 | 第25-30页 |
·帮助农民工获取资源与信息 | 第25-27页 |
·为农民工提供社会扶持 | 第27-28页 |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规范 | 第28页 |
·避免来自于城市居民社会网络的排斥 | 第28-29页 |
·避免农民工的自我社会隔离 | 第29-30页 |
·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状况 | 第30页 |
·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城市规划 | 第30-33页 |
第3章 城市规划管理与农民工社会资本——居住 | 第33-51页 |
·农民工的城市居住方式和结构 | 第33-34页 |
·“落脚基地”的兴衰和再造——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城中村” | 第34-40页 |
·城中村是农民工的“落脚基地” | 第34-35页 |
·城中村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社会的空间节点 | 第35-37页 |
·城中村的困境 | 第37-40页 |
·城市日新,融入越难——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城市更新 | 第40-43页 |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社会生态聚落结构——城市空间布局与农民工的居住选择 | 第40-41页 |
·急功近利的城市更新改造导致社会生态聚落的毁灭 | 第41-42页 |
·“拆违”的正义性考察 | 第42-43页 |
·“进步”的代价——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 第43-49页 |
·社会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 | 第43-46页 |
·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和作用 | 第46-47页 |
·进步主义的迷思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 第47-48页 |
·中国特色混合居住模式与社会融合路径的探索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城市规划管理与农民工社会资本——就业 | 第51-65页 |
·核心矛盾——农民工就业的非正规特征与城市规划管理的正规化要求 | 第51-57页 |
·非正规经济的定义与中国的非正规经济 | 第51-54页 |
·农民工的就业结构 | 第54页 |
·城市规划管理的正规化导向与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特征 | 第54-56页 |
·城市规划管理包容性的诘问 | 第56-57页 |
·权力与资本挤压下的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空间——城市传统商品集贸市场的改造 | 第57-59页 |
·自然形成的传统商品集贸市场与农民工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关系 | 第57页 |
·城市改造对传统市场的挤压——以昆明螺狮湾小商品市场为例 | 第57-59页 |
·“生存比城市整洁更为重要”——城市街头商贩的命运 | 第59-62页 |
·城市规划管理压抑下的艰难生存 | 第59-61页 |
·生存比城市整洁更重要 | 第61-62页 |
·基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区构建——农民工社区融入与城市社区服务 | 第62-63页 |
·社区融入是实现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路径 | 第62-63页 |
·加强农民工社区融入的规划支持和服务 | 第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城市规划管理与农民工社会资本——公共服务 | 第65-73页 |
·城市规划管理视界中的盲点 | 第65-67页 |
·“鸿沟”和“错位” | 第67-69页 |
·制度排斥与社会排斥下的“鸿沟” | 第67-68页 |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错位” | 第68-69页 |
·“规范”与“权利”之间的博弈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言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插图索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与实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