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利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30页 |
| 缘起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8页 |
| ·政策背景——“文化强国”的提出 | 第12页 |
| ·相关法规的颁布对街区保护加强 | 第12-13页 |
| ·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破坏 | 第13-18页 |
|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 ·历史文化街区 | 第18-19页 |
| ·历史建筑 | 第19页 |
| ·保护性利用 | 第19-20页 |
| ·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 ·街区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 ·街区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 ·其他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 ·研究启示 | 第25-2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第27-29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 ·研究框架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2章 商业性街区的特点、现状及发展因素 | 第30-56页 |
| ·街区的演变及特点 | 第30-36页 |
| ·传统商业街区的演变 | 第30-31页 |
| ·传统商业街区的特点 | 第31-36页 |
| ·街区的形成动力 | 第36-41页 |
| ·依托交通便利 | 第36-38页 |
| ·依托区域中心 | 第38页 |
| ·依托传统产业 | 第38-39页 |
| ·依托宗教文化 | 第39-40页 |
| ·依托近代商埠 | 第40-41页 |
| ·街区与城市中心的关系 | 第41-43页 |
| ·包含型 | 第41页 |
| ·紧邻型 | 第41-42页 |
| ·分离型 | 第42-43页 |
| ·街区利用中的问题 | 第43-50页 |
| ·物质性衰退 | 第43-44页 |
| ·原有发展动力减弱或消失 | 第44-45页 |
| ·多样性活动的消失 | 第45-46页 |
| ·功能定位不合理 | 第46-47页 |
| ·经营内容不恰当 | 第47-49页 |
| ·过度利用 | 第49-50页 |
| ·街区发展影响因素 | 第50-55页 |
| ·资本与文化的推动 | 第50-51页 |
| ·城市经营理念的运用 | 第51-52页 |
| ·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 | 第52-53页 |
| ·旅游与体验经济的结合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3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认识 | 第56-71页 |
| ·对“保护”的认识 | 第56-61页 |
| ·国际宪章公约对“保护”的定义 | 第56-59页 |
| ·国内条例规范对“保护”的定义 | 第59-60页 |
| ·不同层次的保护内涵 | 第60-61页 |
| ·对“利用”的认识 | 第61-63页 |
| ·国际宪章条约对“利用”的阐述 | 第61-62页 |
| ·国内法规条例对“利用”的说明 | 第62-63页 |
| ·“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 第63-65页 |
| ·保护性利用的价值判断 | 第65-67页 |
| ·真实性 | 第65-66页 |
| ·完整性 | 第66页 |
| ·生活延续性 | 第66-67页 |
| ·保护利用的主体 | 第67-70页 |
| ·直接利益主体 | 第67-69页 |
| ·间接利益主体 | 第69-70页 |
| ·其他相关群体 | 第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4章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利用方法案例分析 | 第71-111页 |
| ·街区利用方法分析 | 第71-77页 |
| ·置换原有功能 | 第71-73页 |
| ·延续原有功能 | 第73-74页 |
| ·延续原有功能并赋予新功能 | 第74-75页 |
| ·利用方法小结 | 第75-77页 |
| ·基于使用者的利用评价分析 | 第77-108页 |
| ·实例一: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评价 | 第77-90页 |
| ·实例二:苏州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评价 | 第90-107页 |
| ·对比分析总结 | 第107-108页 |
| ·对保护性利用方法的启示 | 第108-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 第5章 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利用措施 | 第111-141页 |
| ·合理的功能定位 | 第111-118页 |
| ·适度的商业功能 | 第111-112页 |
| ·发展旅游文化功能 | 第112页 |
| ·延续居住功能 | 第112-114页 |
| ·发挥教育展示功能 | 第114-115页 |
| ·延续市集功能 | 第115-116页 |
| ·公益服务功能 | 第116-118页 |
| ·整合优化街区功能 | 第118页 |
| ·恰当的商业经营 | 第118-125页 |
| ·商业业态设置策略 | 第118-122页 |
| ·延续多样的商业活动 | 第122页 |
| ·与非遗传承相结合 | 第122-125页 |
| ·各类建筑的利用 | 第125-129页 |
| ·建筑利用要求 | 第125-126页 |
| ·建筑利用业态 | 第126-129页 |
| ·保护性利用实施方式 | 第129-134页 |
| ·小规模保护整治 | 第129-133页 |
| ·自主式更新利用 | 第133-134页 |
| ·管理措施 | 第134-138页 |
| ·保护实施管理 | 第134-135页 |
| ·运营管理 | 第135-137页 |
| ·招商管理 | 第137-138页 |
| ·持续监督管理 | 第138页 |
| ·政策引导 | 第138-140页 |
| ·对文化业态经营的扶持 | 第139-140页 |
| ·对传统小商业经营的保护 | 第1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41-143页 |
|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143-144页 |
| 插图索引 | 第144-148页 |
| 表格索引 | 第148-1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0-155页 |
| 附录 部分访谈调研记录 | 第155-177页 |
| 致谢 | 第177-178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实践经历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