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看宜都村镇空间的变迁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概念阐释第10-11页
     ·农业生产第10页
     ·村镇空间第10-11页
   ·研究背景第11-13页
     ·政策背景第11-12页
     ·现实问题第12-13页
   ·文献综述第13-16页
     ·村镇体系结构研究第13页
     ·村镇的空间布局模式研究第13页
     ·村庄的分类指导研究第13-14页
     ·保留村庄的选择方法研究第14页
     ·农民需求的研究第14页
     ·未来村庄发展道路研究第14-15页
     ·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第15-16页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理论基础第17-21页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理论第17-18页
     ·费孝通的富民理论第18-19页
     ·施坚雅的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理论第19页
     ·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理论第19-20页
     ·城乡一体化理论第20-21页
   ·研究意义第21-22页
     ·实践意义第21页
     ·理论意义第21-22页
   ·研究方案设计第22-24页
     ·研究方法第22-23页
     ·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2章 宜都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调查第24-60页
   ·调查区域介绍第24-28页
   ·当前典型的农业生产方式调查第28-36页
     ·大棚种植——三江村与大战坡村第28-30页
     ·粮食作物种植——六里冲村第30-31页
     ·柑橘种植——鄢家沱村第31-32页
     ·茶叶种植——毛湖淌村第32-33页
     ·百合种植——南冲村第33-34页
     ·小结第34-36页
   ·不同生产方式下的农民生活第36-42页
     ·劳动生产率情况第37-39页
     ·农民外出务工情况第39-41页
     ·小结第41-42页
   ·宜都农业的发展规律梳理第42-53页
     ·宜都农业的发展历程第42-43页
     ·宜都农业的发展逻辑第43-45页
     ·宜都农业的未来推理第45-52页
     ·小结第52-53页
   ·宜都农业的组织形式第53-58页
     ·组织形式—:龙头企业第54-55页
     ·组织形式二:自发的合作社第55-56页
     ·宜都农业组织的未来第56-58页
     ·小结第58页
   ·本章结论第58-60页
第3章 不同生产生活下的村镇空间体现第60-90页
   ·传统的宜都村镇空间成因第60-67页
     ·农村散居的成因第60-61页
     ·传统的集镇分布及城乡关系第61-66页
     ·小结第66-67页
   ·现代的宜都城乡空间变迁第67-78页
     ·农村散居的变化第67-71页
     ·现代的城乡联系及集镇分布第71-76页
     ·农民社交范围的变化第76-77页
     ·小结第77-78页
   ·未来的宜都城乡空间变迁推理第78-88页
     ·农民进城的意愿调查第78-82页
     ·未来的村镇地区居住形态判断第82-87页
     ·小结第87-88页
   ·本章总结第88-90页
第4章 “自下而上”的村镇规划应对第90-101页
   ·“大型集中居民点”规划选点第90-95页
   ·满足农民未来需求的设施安排第95-97页
   ·符合农民利益的建设方式第97-98页
   ·未来宜都农村的生活图景第98-101页
第5章 结论第101-103页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101页
   ·后续研究展望第101-103页
插图索引第103-105页
表格索引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附录 部分访谈记录第110-11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实践经历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开发区转型的路径选择--以青浦工业园区为例
下一篇:农民工社会资本、城市融入与城市规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