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莽草酸的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 | 第12-13页 |
| ·生产方法 | 第13-20页 |
| ·从植物中提取 | 第13-14页 |
| ·发酵法生产莽草酸 | 第14-18页 |
| ·化学合成法 | 第18-19页 |
| ·微生物转化法 | 第19-20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重组质粒 pBES、pBEGFS、pMBES 的构建 | 第22-44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35页 |
| ·质粒 pEBS 的构建 | 第23-29页 |
| ·质粒 pFGEBS 的构建 | 第29-32页 |
| ·抗反馈抑制质粒 pMBES 的构建 | 第32-35页 |
| ·实验结果 | 第35-42页 |
| ·质粒 pEBS 构建结果验证 | 第35-37页 |
| ·质粒 pBEGFS 构建结果验证 | 第37-40页 |
| ·质粒 pMBES 构建结果验证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serA 及 ppc 基因敲除菌的构建 | 第44-56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Red 同源重组 | 第44-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 ·实验内容 | 第46-51页 |
| ·E.coli GSH:pKD46 的构建 | 第46-47页 |
| ·同源线性片段的克隆 | 第47-49页 |
| ·同源重组 | 第49-51页 |
| ·辅助质粒消除实验 | 第51页 |
| ·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 ·同源重组 PCR 验证结果 | 第51-52页 |
| ·辅助质粒消除验证结果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发酵菌株的构建及发酵研究 | 第56-72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实验器材 | 第56-57页 |
| ·分析方法 | 第57-59页 |
| ·莽草酸含量的测定 | 第57-59页 |
|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第59页 |
| ·发酵菌株的构建 | 第59-63页 |
| ·电转感受态的制备 | 第60页 |
| ·质粒 pBEGFS、pMBES、pGFT 电转化 | 第60-62页 |
| ·质粒 pBEP 电转化 | 第62-63页 |
| ·莽草酸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63-68页 |
| ·葡萄糖及谷氨酸的优化 | 第63-64页 |
| ·第一批发酵对比 | 第64-67页 |
| ·第二批发酵对比 | 第67-68页 |
| ·发酵罐补料发酵实验 | 第68-71页 |
| ·培养基配方 | 第68-69页 |
| ·种子液的培养 | 第69页 |
| ·发酵条件 | 第69-70页 |
| ·结果分析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结论 | 第72页 |
| ·建议与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附录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2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2-83页 |
| 附件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