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成矿机理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浅成低温热液Au矿床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福建紫金山Au-Cu矿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论文工作完成情况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9-26页 |
·矿区地理位置 | 第19页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9-22页 |
·矿区地质背景 | 第22-26页 |
·地层 | 第22-24页 |
·岩浆岩 | 第24-25页 |
·构造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紫金山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特征 | 第26-73页 |
·概述 | 第26-27页 |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样品采集 | 第27-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体 | 第29-43页 |
·紫金山岩体年龄 | 第30-36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38页 |
·Sr-Nd-Pb-Hf特征 | 第38-43页 |
·早白垩世岩浆岩 | 第43-66页 |
·岩体年龄 | 第45-62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62-65页 |
·Sr-Nd-Pb-Hf特征 | 第65-66页 |
·中生代岩浆岩成因探讨 | 第66-73页 |
·成岩时代与大地构造环境 | 第66页 |
·岩浆源区探讨 | 第66-70页 |
·岩浆源区演化与动力学 | 第70-73页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73-83页 |
·紫金山铜金矿床 | 第73-78页 |
·成矿地质背景 | 第73页 |
·矿区地质 | 第73-75页 |
·矿床特征 | 第75-78页 |
·罗卜岭铜钼矿床 | 第78-80页 |
·成矿地质背景 | 第78页 |
·矿区地质 | 第78页 |
·矿床特征 | 第78-80页 |
·悦洋银多金属矿床 | 第80-83页 |
·成矿地质背景 | 第80页 |
·矿区地质 | 第80-81页 |
·矿床特征 | 第81-83页 |
第五章 成矿作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第83-110页 |
·紫金山铜矿体矿相学研究和电子探针分析 | 第83-88页 |
·流体演化 | 第88-100页 |
·样品来源及分析方法 | 第88-90页 |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90-91页 |
·流体包裹体成分 | 第91-92页 |
·显微测温 | 第92-98页 |
·流体压力估算 | 第98页 |
·流体性质及演化 | 第98-100页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100-108页 |
·氢氧同位素 | 第100-103页 |
·硫同位素 | 第103-106页 |
·Pb同位素 | 第106-108页 |
·成矿年龄 | 第108-110页 |
·紫金山铜金矿床和悦洋银多金属矿床成矿年龄 | 第108页 |
·罗卜岭铜钼矿床成矿年龄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成矿作用探讨 | 第110-116页 |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关系 | 第110-113页 |
·矿床成因 | 第113-11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6-119页 |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16-117页 |
·不足和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3页 |
个人简历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