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解释形式立场之选择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 明确刑法解释立场的必要性 | 第10-12页 |
(一) 何谓刑法解释立场 | 第10页 |
(二) 刑法的基本立场与刑法解释基本立场的关系 | 第10-12页 |
二、 我国刑法解释立场之争 | 第12-19页 |
(一) 立场选择前的理论准备 | 第12-15页 |
1. 刑法解释核心是对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解释 | 第12-14页 |
2. 形式犯罪论、实质犯罪论与刑法解释立场 | 第14-15页 |
(二) 我国刑法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 | 第15-19页 |
1. 我国刑法解释论两派之争的现状 | 第15-17页 |
2. 我国实质解释论主要观点 | 第17页 |
3. 我国形式解释论主要观点 | 第17-19页 |
三、 实质解释论之批判 | 第19-34页 |
(一) 实质解释论有违罪刑法定原则 | 第19-24页 |
1. 为罪刑法定原则实质侧面与形式侧面正名 | 第19-22页 |
2. 实质解释论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 第22-24页 |
(二) 实质解释论结果易致处罚范围扩大 | 第24-28页 |
1. 扩大解释的界限 | 第24-26页 |
2. 实质解释论更多地造成扩大处罚的结果 | 第26-28页 |
(三) 实质思维于我国法治不利 | 第28-30页 |
1. 我国礼治传统 | 第28-29页 |
2. 实质思维于我国法治不利 | 第29-30页 |
(四) 法律诠释学与实质解释论 | 第30-34页 |
1. 何谓法律诠释学 | 第30-31页 |
2. 法律诠释学不适用于刑法解释 | 第31-34页 |
四、 形式解释论之形式立场选择 | 第34-42页 |
(一) 实质解释论对形式解释论的误解 | 第34-37页 |
1. 形式解释论并不是机械的解释论 | 第34-35页 |
2. 形式解释论可免恶法之治 | 第35-37页 |
(二) 形式解释立场符合我国刑法发展趋势 | 第37-42页 |
1. 形式解释立场符合我国刑事法治要求 | 第37-39页 |
2. 符合我国耦合式的犯罪论体系 | 第39-40页 |
3. 符合人权保障要求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