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绪论 | 第16-38页 |
一、 选题的目的 | 第16-17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7-18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四、 基本观点、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第19-22页 |
五、 文献综述 | 第22-38页 |
第一章 辨析与考证:住房权与住房权保障 | 第38-66页 |
第一节 住房权 | 第38-53页 |
一、 住房权的概念 | 第38-46页 |
二、 住房权的主体 | 第46-48页 |
三、 住房权的基本权利属性 | 第48-53页 |
第二节 住房权保障 | 第53-66页 |
一、 住房权保障内涵 | 第53-57页 |
二、 住房权保障的基本原则 | 第57-58页 |
三、 住房权保障的理论基础 | 第58-66页 |
第二章 借鉴与比较:发达国家住房权保障立法例 | 第66-96页 |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住房权保障法律制度 | 第66-78页 |
一、 美国“大市场小政府”二元式的住房权保障制度 | 第66-73页 |
二、 英国“政府与市场并重”的住房权保障制度 | 第73-78页 |
第二节 亚洲发达国家住房权保障法律制度 | 第78-88页 |
一、 “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日本住房权保障制度 | 第78-83页 |
二、 “政府分配为主、市场出售为辅”的新加坡住房权保障制度 | 第83-88页 |
第三节 外国法律制度比较与启示 | 第88-96页 |
一、 完善的立法是住房权保障的前提 | 第88-89页 |
二、 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是住房权保障的基础 | 第89-90页 |
三、 住房保障制度是住房权保障的核心内容 | 第90-92页 |
四、 确立政府责任的双重性是住房权保障的条件 | 第92-94页 |
五、 明确住房权保障的层次性是住房权保障必然选择 | 第94-96页 |
第三章 问题与反思:我国住房权保障制度的历史与现实 | 第96-122页 |
第一节 新中国住房权保障制度的沿革 | 第96-105页 |
第二节 我国住房权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105-122页 |
一、 过度市场化缺乏平等保障 | 第105-109页 |
二、 政府角色错位缺乏制度保障 | 第109-114页 |
三、 监管不力缺乏监督机制 | 第114-117页 |
四、 法律缺位违背了法律保留原则 | 第117-122页 |
第四章 完善与建构:我国多层次住房权保障法律体系 | 第122-164页 |
第一节 住房权保障立法展望 | 第122-141页 |
一、 我国住房权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 第122-130页 |
二、 住房权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130-132页 |
三、 住房权保障的制度选择 | 第132-141页 |
第二节 重构政府角色、完善住房权保障法律制度 | 第141-164页 |
一、 城市土地的管理者——完善土地制度 | 第141-146页 |
二、 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者——建立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 第146-153页 |
三、 公共住房的提供者——制定《住房保障法》 | 第153-164页 |
结论 | 第164-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9-180页 |
后记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