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价值 | 第10-12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的价值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辨析 | 第16-19页 |
一、民意与网络民意 | 第16-17页 |
二、公共决策与公共政策 | 第17-18页 |
三、政策议程与网络议程 | 第18-19页 |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网络民意的相关研究 | 第20-30页 |
第一节 网络民意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20-22页 |
一、网络民意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二、网络民意的特征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网络民意的兴起、发展及其原因 | 第22-26页 |
一、网络民意的发展历程 | 第22-24页 |
二、网络民意发展的原因 | 第24-26页 |
第三节 网络民意的发展态势 | 第26-30页 |
一、网络民意载体的新进展 | 第26-27页 |
二、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增强 | 第27-28页 |
三、网民的社会关怀正在上升 | 第28-29页 |
四、网民的组织化程度逐渐提升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生成的内在逻辑及一般模式 | 第30-50页 |
第一节 网络民意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分析 | 第30-32页 |
一、网络民意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 | 第30-31页 |
二、网络民意影响公共政策途径的转化机制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外压途径下的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生成的内在逻辑 | 第32-43页 |
一、外压途径下的网络民意形成机制 | 第32-37页 |
二、外压途径下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以“宜黄事件”为例 | 第37-43页 |
第三节 内谏-吸纳途径下的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生成的内在逻辑 | 第43-48页 |
一、公共政策吸纳网络民意的渠道 | 第43-46页 |
二、内谏-吸纳途径下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以“网上民声”为例 | 第46-48页 |
第四节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互动模式分析 | 第48-50页 |
一、网络民意打开政策议程,决策权始终在政府 | 第48页 |
二、网络民意驱动决策模式下政府解决问题的非常规机制 | 第48-49页 |
三、政府主导-网民内谏模式下政府作为的不确定性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互动机制的困境及其破解 | 第50-65页 |
第一节 网络民意的缺陷及其辩证思考 | 第50-54页 |
一、网络民意缺陷的表现 | 第50-53页 |
二、网络民意缺陷的辩证思考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公权力的困境及其破解 | 第54-59页 |
一、公权力的困境 | 第55-56页 |
二、公权力困境的破解 | 第56-59页 |
第三节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冲突及其破解 | 第59-65页 |
一、冲突表现 | 第59-61页 |
二、冲突破解 | 第61-65页 |
第五章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动模式及其建设路径 | 第65-74页 |
第一节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动模式及其分析 | 第65-66页 |
一、良性互动模式:协商决策模式 | 第65-66页 |
二、协商决策模式分析 | 第66页 |
第二节 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良性互动的建设路径 | 第66-74页 |
一、网络民调——倾听网民的心声 | 第67-69页 |
二、网络问政——接受网民的监督 | 第69-71页 |
三、协商民主——推动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对话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