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外内对荣辱观教育研究的综述 | 第10-12页 |
第三节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2页 |
第四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一般概述 | 第13-17页 |
第一节 关于荣辱观内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一、 荣辱观的词源学分析 | 第13页 |
二、 荣辱观念的历史演变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含义、特点和内容 | 第14-17页 |
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含义 | 第14页 |
二、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特点 | 第14-15页 |
三、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现状 | 第17-31页 |
第一节 调查对象及方法 | 第17-20页 |
一、 调查设计说明 | 第17-19页 |
二、 调查对象说明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 第20-28页 |
第三节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1页 |
一、 忽视集体观念,个人主义倾向抬头 | 第28页 |
二、 诚信缺失严重,责任意识逐渐淡薄 | 第28-29页 |
三、 铺张浪费享乐,抛弃艰苦奋斗精神 | 第29页 |
四、 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素质相对薄弱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第一节 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影响 | 第31页 |
第二节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影响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影响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影响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原则及途径 | 第35-47页 |
第一节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原则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途径 | 第36-47页 |
一、 以课堂教育教学为阵地 | 第37-38页 |
二、 以提高师德建设为前提 | 第38-40页 |
三、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桥梁 | 第40-41页 |
四、 以营造良好环境为载体 | 第41-43页 |
五、 以统筹安排规划为保障 | 第43-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