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文章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第一章 需要理论概述 | 第18-28页 |
第一节 需要的内涵与特点 | 第18-20页 |
一、 需要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 需要的特点 | 第19-20页 |
第二节 西方具有代表性的需要理论 | 第20-22页 |
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 第20-21页 |
二、 阿尔德弗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 第21页 |
三、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 第22-28页 |
一、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形成过程 | 第22-2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内涵 | 第24-28页 |
(一) 需要的分类 | 第24-25页 |
(二) 需要的层次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需要理论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 第28-32页 |
第一节 需要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需要理论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教育对象 | 第29页 |
第三节 需要理论有助于整个思政教育系统功能的优化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 | 第32-42页 |
第一节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状况 | 第32-35页 |
一、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 第32-33页 |
二、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 | 第33-34页 |
三、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形式日益多样化 | 第34页 |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态势良好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问题 | 第35-37页 |
一、 从思政教育活动实施者的角度看,其活动存在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 第35-36页 |
二、 从思政教育活动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其政治观念、心理方面存在问题 | 第36-37页 |
三、 从思政教育活动的社会作用看,其后续教育功能的发挥存在问题 | 第37页 |
第三节 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 第37-42页 |
一、 社会环境因素更加复杂 | 第38-39页 |
二、 思政教育活动体制未能最优化 | 第39-40页 |
三、 大学生个体差异因素作用增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第42-48页 |
第一节 了解大学生的基本需要,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性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性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引导大学生的高层需要,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向性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尊重大学生的差别需要,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