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导论第8-23页
 一、选题的理由与意义第8-11页
 二、研究现状第11-19页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19-20页
 四、分析框架第20-22页
 五、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一章 关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基本概念第23-43页
 一、从文化到组织文化第23-27页
  (一) 文化的界说第23-24页
  (二) 关于组织文化的基本理论第24-27页
 二、政党文化的概念第27-34页
  (一) 政党与文化的关联第27-31页
  (二) 政党文化概念界定的几个基本原则第31页
  (三) 政党文化的内涵第31-34页
 三、政党文化的结构要素第34-41页
  (一) 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第34-38页
  (二) 政党文化结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第38-41页
 四、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涵界定第41-43页
  (一)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涵义第41页
  (二)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结构要素第41-43页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形成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第43-77页
 一、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第43-64页
  (一)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萌芽第43-45页
  (二)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产生第45-50页
  (三)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第50-57页
  (四)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成熟第57-64页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由革命党文化向执政党文化的转向第64-72页
  (一) 革命党文化向执政党文化转变的探索第64-70页
  (二) 执政党文化的发展第70-72页
 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总结第72-77页
  (一) 坚持政党建设的高度文化自觉第72-73页
  (二) 推动政党文化的不断创新第73-75页
  (三) 丰富政党文化社会化的途径第75-77页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与基本功能第77-95页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主要内容第77-84页
  (一)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第77-78页
  (二) 中国共产党政党心理第78-80页
  (三) 中国共产党政党制度第80-81页
  (四) 中国共产党政党伦理第81-83页
  (五) 中国共产党政党行为方式第83-84页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基本功能第84-95页
  (一) 政党文化功能的理论渊源第84-86页
  (二) 政党文化功能的类型第86-88页
  (三)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基本功能第88-95页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第95-124页
 一、社会转型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冲击第95-103页
  (一) 社会转型的表现及特点第95-98页
  (二) 社会转型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影响分析第98-103页
 二、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冲突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压力第103-113页
  (一) 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冲突的加剧第103-105页
  (二) 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第105-108页
  (三) 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冲突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影响分析第108-113页
 三、党内不良亚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破坏第113-124页
  (一) 政治亚文化与反文化的概念第113-115页
  (二) 党内不良亚文化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第115-120页
  (三) 党内不良亚文化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影响分析第120-124页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策略应对第124-159页
 一、提升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第124-129页
  (一) 加强政党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内容第124-127页
  (二) 加强政党文化建设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第127-128页
  (三) 加强政党文化建设是党有效应对社会转型及自身转型的客观需要第128-129页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第129-142页
  (一) 继承创新原则第129-133页
  (二) 整体协同原则第133-136页
  (三) 开放借鉴原则第136-142页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路径安排第142-159页
  (一) 营造良好的政党文化发展环境第142-145页
  (二) 以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推动政党文化的发展第145-149页
  (三) 丰富政党文化传播的载体与途径第149-153页
  (四) 完善政党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第153-159页
结束语第159-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7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72-173页
后记第173-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
下一篇:抗战前南京城市公共交通研究(1907-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