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 ·概述 | 第10-11页 |
| ·微生物营养环境的研究 | 第11-16页 |
| ·营养环境概述 | 第11-12页 |
| ·碳源 | 第12页 |
| ·氮源 | 第12-13页 |
| ·无机盐 | 第13-15页 |
| ·生长因子 | 第15页 |
| ·菌群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 | 第15-16页 |
| ·营养组学概述 | 第16-17页 |
| ·生物活性成分的筛选 | 第16页 |
| ·药理药效成分的筛选 | 第16-17页 |
| ·营养组学在微生物营养环境研究中的引入 | 第17页 |
| ·过程分析技术 | 第17-23页 |
| ·过程分析技术的简介 | 第17-19页 |
| ·现代过程分析仪器的应用 | 第19-21页 |
| ·化学计量学的应用 | 第21-22页 |
| ·过程分析技术在微生物营养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4页 |
| ·玉米浆 | 第25页 |
| ·实验菌种 | 第25-26页 |
|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 ·培养基 | 第27-28页 |
| ·培养方法 | 第28-29页 |
| ·实验设计与取样策略 | 第29-31页 |
| ·不同厂家玉米浆发酵的比较 | 第29页 |
| ·不同批次玉米浆工业发酵的比较 | 第29页 |
| ·不同传代时间的生产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营养组学的研究 | 第29-30页 |
| ·外加质量标志物的发酵实验 | 第30-31页 |
| ·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 ·糖酸的测定 | 第31页 |
| ·玉米浆的测定 | 第31-32页 |
| ·培养基及发酵液的测定 | 第32页 |
| ·数据处理与软件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维生素 C 发酵中玉米浆潜在质量标志物的研究 | 第34-43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不同厂家玉米浆发酵产量的比较 | 第34-35页 |
| ·玉米浆的成分鉴定及差异 | 第35-37页 |
| ·标志物的筛选及功能分析 | 第37-40页 |
| ·添加质量标志物后发酵产量的比较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维生素 C 工业生产中玉米浆的质量评估 | 第43-49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不同批次玉米浆工业发酵的产率比较 | 第43-44页 |
| ·玉米浆样品的 PCA 分析及相应的质量标志物 | 第44-46页 |
| ·玉米浆 PLS 模型的构建和预测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维生素 C 生产菌株传代培养过程中营养组学的研究 | 第49-68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两种培养基的成分鉴定与比较 | 第49-51页 |
| ·生产菌株在种子培养基中传代培养过程中营养组学的研究 | 第51-59页 |
| ·营养环境的成分鉴定与比较 | 第51-52页 |
| ·酮古龙酸杆菌营养环境样本的 PCA 分析及相应标志物 | 第52-54页 |
| ·巨大芽孢杆菌营养环境样本的 PCA 分析及相应标志物 | 第54-56页 |
| ·混菌营养环境样本的 PCA 分析及相应标志物 | 第56-59页 |
| ·传代培养菌株在发酵过程中营养组学的研究 | 第59-66页 |
| ·营养环境的成分鉴定与比较 | 第59-60页 |
| ·酮古龙酸杆菌发酵培养环境样本的 PCA 分析及相应标志物 | 第60-62页 |
| ·巨大芽孢杆菌发酵营养环境样本的 PCA 分析及相应标志物 | 第62-64页 |
| ·混菌发酵营养环境样本的 PCA 分析及相应标志物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