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一、导论 | 第12-3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12-15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 第15-18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 第18-21页 |
3.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21-22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9页 |
1. 社区 | 第22-25页 |
2. 农村社区 | 第25-28页 |
3. 和谐社区建设 | 第28-29页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9-31页 |
1. 研究视角 | 第29-30页 |
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30-31页 |
(五) 文章的特色与结构安排 | 第31-33页 |
1. 文章的特色 | 第31页 |
2. 文章的结构安排 | 第31-33页 |
二、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应然之义” | 第33-40页 |
(一) 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取向 | 第33-36页 |
1. 实现人自身和谐 | 第33-34页 |
2. 实现人与人和谐 | 第34-35页 |
3.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 第35页 |
4. 实现人与社会和谐 | 第35-36页 |
(二) 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模型 | 第36-40页 |
1. 系统论 | 第36页 |
2. AHP | 第36-39页 |
3. 影响因素的确定以及AHP运用于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合理性阐释 | 第39-40页 |
三、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实然之因” | 第40-59页 |
(一) 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障碍及成因分析 | 第41-50页 |
1. 精神危机——人自身不“和谐” | 第41-43页 |
2. 信任危机——人与人不“和谐” | 第43-46页 |
3. 生态危机——人与自然不“和谐” | 第46-47页 |
4. 社会危机——人与社会不“和谐” | 第47-50页 |
(二) 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50-59页 |
1. 构建原则 | 第50-51页 |
2. 模型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1页 |
3. 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和AHP的相关计算 | 第51-59页 |
四、构建农村和谐社区的“必然之策” | 第59-68页 |
(一) 强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人自身的“和谐” | 第59-61页 |
1. 发展“和谐”教育,提高干群素质 | 第60页 |
2. 强化公民意识的形成,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 第60-61页 |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人与人的“和谐” | 第61-63页 |
1.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61-62页 |
2. 构建农村和谐虚拟社区 | 第62-63页 |
3. 建立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 | 第63页 |
(三)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63-65页 |
1. 以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加强社区环境建设 | 第64页 |
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64-65页 |
(四) 加强制度建设:人与社会的“和谐” | 第65-68页 |
1. 建立建全利益协调机制 | 第65-66页 |
2. 提高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 第66-67页 |
3. 构建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67-68页 |
五、实证研究 | 第68-76页 |
(一) 数据采集 | 第68-69页 |
(二) 数据分析 | 第69-76页 |
1. “人自身和谐”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9-71页 |
2. “人与人和谐”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71-73页 |
3. “人与自然和谐”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73-74页 |
4. “人与社会和谐”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74-76页 |
结束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91页 |
附录1 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村民调查问卷 | 第80-85页 |
附录2 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调查问卷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