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研究
创新点摘要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基本框架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2章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5-55页 |
·生态政治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32页 |
·生态 | 第25-28页 |
·政治 | 第28-30页 |
·生态政治 | 第30-32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 第32-38页 |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 第33-34页 |
·马克思主义生态民主理论 | 第34-35页 |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35-38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 第38-45页 |
·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政治智慧 | 第38-41页 |
·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民本生态政治智慧 | 第41-43页 |
·兼以易别、万物一齐的平等生态政治智慧 | 第43-45页 |
·西方政治学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 第45-55页 |
·西方古代政治学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 第45-47页 |
·西方近代政治学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 第47-50页 |
·西方现代政治学中的生态政治思想 | 第50-55页 |
第3章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的思想历程 | 第55-77页 |
·我国生态政治的自我认知阶段 | 第55-61页 |
·生态政治之生存之本 | 第55-57页 |
·生态政治之发展之道 | 第57-59页 |
·生态政治之和谐之路 | 第59-61页 |
·我国生态政治的自我完善阶段 | 第61-67页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生态政治理论 | 第61-63页 |
·与时俱进的生态政治理论 | 第63-65页 |
·德法兼治的生态政治理论 | 第65-67页 |
·我国生态政治的全面发展阶段 | 第67-77页 |
·“一观”统领的生态政治理论 | 第67-68页 |
·“七论”细化的生态政治理论 | 第68-77页 |
第4章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77-101页 |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第77-91页 |
·运作低下的五级政权体制 | 第77-79页 |
·党政不分的政党领导体制 | 第79-81页 |
·偏离民主精神的立法体制 | 第81-85页 |
·“官”本位至上的政治 | 第85-87页 |
·不公正的社会资源分配 | 第87-91页 |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中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91-101页 |
·主观原因 | 第91-94页 |
·客观原因 | 第94-101页 |
第5章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路径 | 第101-137页 |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的优势 | 第101-113页 |
·利益一致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制度 | 第101-105页 |
·普遍民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105-109页 |
·团结共进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第109-112页 |
·广泛生动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第112-113页 |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思路 | 第113-122页 |
·层级结构的缩减 | 第113-115页 |
·制衡系统的推进 | 第115-117页 |
·有法可依的保证 | 第117-118页 |
·政府管理的转化 | 第118-120页 |
·资源配置的优化 | 第120-122页 |
·我国生态政治构建理想文本 | 第122-137页 |
·三级政权的行政生态 | 第122-124页 |
·制衡监督的权力生态 | 第124-126页 |
·科学民主的立法生态 | 第126-128页 |
·服务型的政府生态 | 第128-132页 |
·公平正义的社会资源分配生态 | 第132-137页 |
结论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作者简介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