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抃入蜀及蜀中诗歌创作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10页 |
| 第一章 赵抃入蜀的原因、时间及路线 | 第10-20页 |
| 第一节 赵抃第一次入蜀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赵抃第二次入蜀 | 第12-14页 |
| 第三节 赵抃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入蜀 | 第14-20页 |
| 第二章 赵抃蜀中交游考 | 第20-28页 |
| 第一节 与三苏父子的交往 | 第20-22页 |
| 第二节 与文同的交往 | 第22-24页 |
| 第三节 与隐士、佛道之徒的交往 | 第24-28页 |
| 一、蜀中隐士 | 第24-25页 |
| 二、佛道之徒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赵抃治蜀 | 第28-38页 |
| 第一节 政治经济方面的成就 | 第28-33页 |
| 一、宽贷民力 | 第28-30页 |
| 二、处理犯罪事件 | 第30-32页 |
| 三、处理民族关系 | 第32-33页 |
| 第二节 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 | 第33-38页 |
| 一、重视教育 | 第33-34页 |
| 二、主持编纂《成都古今集记》 | 第34-38页 |
| 第四章 赵抃的蜀中诗歌创作 | 第38-52页 |
| 第一节 赵抃蜀中诗的内容题材 | 第38-47页 |
| 一、唱和诗 | 第38-41页 |
| 二、寄酬诗 | 第41-43页 |
| 三、送别诗 | 第43-45页 |
| 四、纪游诗 | 第45-47页 |
| 第二节 赵抃蜀中诗的风格特征 | 第47-52页 |
| 一、清丽的诗风 | 第47-50页 |
| 二、雅正的审美取向 | 第50-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