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理论论文--汽车的安全性论文

轿车偏置碰撞安全性及前纵梁耐撞性优化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3页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第13-14页
   ·汽车正面全宽碰撞与正面偏置碰撞的比较第14-15页
   ·汽车正面偏置碰撞安全性法规第15-20页
     ·国外汽车正面偏置碰撞安全法规第15-16页
     ·国内汽车正面偏置碰撞安全法规第16-17页
     ·国内外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法规对比第17页
     ·新车评价程序第17-20页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第20页
   ·研究课题来源第20-21页
第2章 汽车碰撞仿真分析和优化方法第21-28页
   ·有限元方法第21-22页
   ·试验设计方法第22-23页
     ·全因子试验设计第22页
     ·正交试验设计第22-23页
     ·均匀试验设计第23页
   ·代理模型第23-25页
     ·响应表面模型第23-24页
     ·径向基函数模型第24页
     ·Kriging 模型第24-25页
     ·神经网络模型第25页
   ·优化方法第25-27页
     ·遗传算法第25-26页
     ·蚁群算法第26页
     ·粒子群算法第26-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整车正面偏置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验证第28-37页
   ·引言第28页
   ·整车有限元模型第28-29页
   ·偏置变形壁障有限元模型第29-31页
   ·整车正面偏置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1-32页
   ·整车正面偏置碰撞有限元模型的验证第32-36页
     ·模型可靠性验证第32页
     ·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对比第32-33页
     ·碰撞完成后车身的变形对比第33-35页
     ·B 柱加速度曲线对比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整车正面偏置碰撞安全性分析及改进第37-54页
   ·引言第37-38页
   ·乘员舱变形对NCAP 评分的影响第38-39页
     ·头部部位评分第38页
     ·胸部部位评分第38-39页
     ·小腿、脚及脚踝部位评分第39页
   ·原模型偏置碰撞安全性分析第39-46页
     ·前舱各部件吸能情况第39-40页
     ·碰撞冲击力传递情况第40-42页
     ·关键车身结构件的变形第42-44页
     ·NCAP 评分情况第44-45页
     ·偏置碰撞安全性总结第45-46页
   ·正面偏置碰撞安全性改进第46-52页
     ·车身结构改进方案第46-49页
     ·模型改进后的偏置碰撞安全性第49-52页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5章 前纵梁耐撞性优化及验证第54-67页
   ·引言第54-55页
   ·优化方法流程第55-56页
   ·优化模型第56-58页
     ·优化问题描述第56页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56-58页
   ·前纵梁耐撞性优化设计第58-64页
     ·优化设计空间第58页
     ·训练样本的采集第58-61页
     ·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测试第61-63页
     ·构建优化目标函数第63页
     ·遗传算法寻优第63-64页
   ·整车验证第64-66页
     ·加速度曲线对比第64-65页
     ·前舱主要部件吸能情况对比第65页
     ·乘员舱侵入量大小对比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刚度和模态的车门结构件料厚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汽车—电动自行车碰撞事故分析及骑车人头部损伤防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