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

北京当代公共建筑的公共性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22页
   ·课题研究背景第8-10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已有研究概况第10-17页
   ·概念界定第17-19页
     ·公共建筑第17-18页
     ·空间的公共性第18-19页
   ·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第19-21页
     ·研究内容第19页
     ·研究对象第19-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论文框架第21-22页
第2章 相关问题阐述第22-32页
   ·公共建筑具备“公共性”的必要性第22-26页
     ·“个体”与“城市”的关系层面第22-26页
     ·法律层面第26页
   ·公共建筑应具备一定限度的公共性第26-29页
     ·从建筑的使用功能角度第26-28页
     ·从开放时间的角度第28-29页
   ·影响公共建筑公共性的因素第29-31页
     ·主动因素第29页
     ·被动因素第29-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北京当代公共建筑的公共性现状第32-53页
   ·调研对象信息第32页
   ·定性评价第32-41页
     ·“圈地”意识严重,在城市用地中的建设较少顾及到城市平面的原有肌理第33-35页
     ·建筑设计盲目追求宏伟体量第35-37页
     ·缺乏休息设施数量第37-38页
     ·建筑空间形式追求纪念性第38-39页
     ·公共建筑的公共空间缺少城市功能,缺少后期经营第39-41页
   ·定量评价第41-51页
     ·开放程度评价第41-46页
     ·公共性综合状况评判第46-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4章 公共建筑缺乏空间实体公共性的原因分析第53-67页
   ·市民层面第53-56页
     ·对于“公共空间”的概念了解不足第53-56页
     ·缺乏使用公共空间以及捍卫自身权利的意识第56页
   ·政府及开发商层面第56-61页
     ·对“公共建筑”的定义不准确,忽略公共建筑的“公共性”第56-57页
     ·开发商、项目运营者过渡追求利益最大化第57-60页
     ·无相应法规政策鼓励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第60-61页
   ·建筑师层面第61-66页
     ·“城市”的意识淡薄第61-63页
     ·公共空间缺乏经营,缺乏城市功能等配套设施的介入第63-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提升公共建筑空间实体公共性的设计手法第67-99页
   ·建筑底层架空第68-70页
   ·打散体量第70-73页
   ·打通城市通道第73-74页
   ·引入城市道路第74-75页
   ·人的行为路径决定建筑空间第75-77页
   ·建筑内部功能与城市共享:引人入室—通过加入“参观功能”或“城市实用功能”第77-80页
   ·建筑内部功能与城市共享:公开亮相第80-81页
   ·设置具有可达性的可上人立面或可上人屋面第81-84页
   ·赋予公共建筑空间不同时段以不同功能第84-86页
   ·根据城市活动挤压出建筑界面第86-87页
   ·“反规划”第87-88页
   ·将建筑本身进行城市化处理与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进行设计第88-93页
     ·城市立面第88-89页
     ·城市公园第89-93页
     ·城市集市第93页
   ·一个城市设计层面的设计手法:人车分流第93-97页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结论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附录第103-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四合院再解读:空间形态中“线”的研究--Research of "line" on the Spatial Form
下一篇:北京市既有居住区适老改造建筑策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