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抚台期间闽台教育交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可行性及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近代闽台教育交流的时代背景 | 第17-29页 |
第一节 刘铭传抚台期间面临的社会变迁 | 第17-20页 |
第二节 刘铭传抚台期间台湾的教育环境 | 第20-23页 |
第三节 刘铭传抚台的历史选择 | 第23-29页 |
第二章 刘铭传抚台期间闽台教育交流的重大举措 | 第29-47页 |
第一节 闽台教育交流的政策保障 | 第29-32页 |
第二节 传统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 第32-39页 |
第三节 新式教育的借鉴与提升 | 第39-43页 |
第四节 番学教育的延续与成效 | 第43-47页 |
第三章 刘铭传抚台期间闽台教育交流的新格局 | 第47-57页 |
第一节 台湾教育蓬勃发展 | 第47-51页 |
第二节 福建角色的转变 | 第51-53页 |
第三节 全新闽台教育关系的形成 | 第53-57页 |
第四章 刘铭传抚台期间闽台教育交流的反思 | 第57-71页 |
第一节 顺应形势与适度变革的结合 | 第57-60页 |
第二节 知识分子与各方人才的推动 | 第60-62页 |
第三节 维护传统与教育创新的矛盾 | 第62-66页 |
第四节 闽台教育发展平衡与不平衡间的转换 | 第66-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