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两个版本诗词歌曲的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15页 |
| 一、 毛泽东诗词概述 | 第7-8页 |
| 二、 毛主席诗词歌曲创作概况 | 第8-10页 |
| 三、 两首《沁园春·雪》的成功传播 | 第10-11页 |
| 四、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选题原因 | 第11-13页 |
| 五、 本文研究方式及价值、意义和预期目的 | 第13页 |
| 六、 本文结构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同一题材不同的音乐创作背景 | 第15-38页 |
| 一、 诗词的艺术形象与思想内容 | 第15-21页 |
| (一) 诗词的解读与艺术形象 | 第15-17页 |
| (二) 诗词的艺术结构 | 第17-19页 |
| (三) 诗词的“赋、比、兴”创作手法 | 第19-20页 |
| (四) 诗词的思想内容 | 第20-21页 |
| 二、 不同作曲家的生活、思想、技巧与风格 | 第21-27页 |
| (一) 生茂与唐诃的生平及创作 | 第22-25页 |
| (二) 田丰的生平及创作 | 第25-27页 |
| 三、 同一时期的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 | 第27-36页 |
| (一) 歌曲创作的时代大背景 | 第27-29页 |
| (二) 生茂、唐诃版《沁园春·雪》的产生背景 | 第29-33页 |
| (三) 田丰版《沁园春·雪》的产生背景 | 第33-36页 |
| 结语 | 第36-38页 |
| 第二章 形态各异的华夏音乐语言 | 第38-71页 |
| 一、 昆曲与京剧的音乐素材吸收 | 第38-59页 |
| (一) 昆曲素材的吸收利用 | 第38-51页 |
| (二) 京剧素材的吸收与加工 | 第51-59页 |
| 二、 叙述-抒情与描述-造型的音乐形象构成 | 第59-67页 |
| (一) 叙述中的音乐抒情 | 第59-62页 |
| (二) 描述中的音乐造型 | 第62-67页 |
| 三、 主题并列与主题贯穿的发展方式 | 第67-70页 |
| (一) 多主题并列对比发展的民俗式思维 | 第67-69页 |
| (二) 主题与动机发展、贯穿的学院式思维 | 第69-70页 |
| 结语 | 第70-71页 |
| 第三章 殊途同归的音乐解读 | 第71-85页 |
| 一、 迥然不同的音乐载体 | 第71-77页 |
| (一) 曲牌连缀体的古韵民风 | 第71-74页 |
| (二) 板腔变化体的大雅国乐 | 第74-77页 |
| 二、 殊途同归的音乐解读 | 第77-84页 |
| (一) 绮丽的抒情诗篇 | 第77-81页 |
| (二) 壮阔的交响画卷 | 第81-84页 |
| 结语 | 第84-85页 |
| 结论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附录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