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相关概念 | 第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 第12-14页 |
| ·国内对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的研究 | 第14-17页 |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状况 | 第17-19页 |
| ·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 第2章 《大众哲学》的写作背景 | 第22-26页 |
| ·时代背景 | 第22页 |
| ·《大众哲学》创作的理论准备 | 第22-24页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 第22-23页 |
| ·艾思奇早期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 第23-24页 |
| ·“大众化”概念的全面提出 | 第24页 |
| ·《大众哲学》的诞生 | 第24-26页 |
| 第3章 《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本 | 第26-33页 |
| ·《大众哲学》的文本结构 | 第26-27页 |
| ·《大众哲学》在哲学大众化方面的特色 | 第27-31页 |
| ·形式生动,深入浅出 | 第27-28页 |
| ·写作路径独具风格 | 第28页 |
| ·体系结构新颖、系统 | 第28-29页 |
| ·理论逻辑严密 | 第29-30页 |
| ·联系实际,指示大众 | 第30-31页 |
| ·《大众哲学》的创新 | 第31-33页 |
| ·理论内容的创新 | 第31页 |
|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31-32页 |
| ·体系的创新 | 第32-33页 |
| 第4章 《大众哲学》的历史价值和方法论价值 | 第33-41页 |
| ·《大众哲学》的历史价值 | 第33-36页 |
| ·开启哲学通俗化、大众化之先河 | 第33-34页 |
| ·《大众哲学》的革命作用 | 第34-35页 |
| ·《大众哲学》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贡献 | 第35-36页 |
| ·《大众哲学》的方法论价值 | 第36-41页 |
| ·大众化的哲学必须回答大众关注的现实问题 | 第36-37页 |
| ·大众化的哲学必须运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述 | 第37-38页 |
| ·大众化的哲学必须重视教会大众学哲学、用哲学 | 第38-39页 |
| ·大众化的哲学必须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性质 | 第39-41页 |
| 第5章 《大众哲学》的现实价值 | 第41-51页 |
| ·《大众哲学》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借鉴 | 第41-42页 |
|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创新 | 第41页 |
|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41-42页 |
|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新 | 第42页 |
| ·《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借鉴 | 第42-44页 |
| ·注重在“改革成果惠及百姓”上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服力 | 第43页 |
| ·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 第43页 |
| ·注重通俗读物的建设工作 | 第43-44页 |
| ·《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借鉴 | 第44-46页 |
| ·进一步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形式 | 第44-45页 |
| ·建立检验标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落实 | 第45-46页 |
| ·《大众哲学》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借鉴 | 第46-51页 |
| ·走哲学大众化道路 | 第46-48页 |
|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 第48页 |
| ·坚持与时俱进 | 第48-49页 |
|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 第49-51页 |
| 结语 与时俱进 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 第51-53页 |
| 1 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 第51页 |
| 2 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形态的论证方式和叙述方式的研究 | 第51页 |
| 3 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开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