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合作的内涵 | 第12-13页 |
·合作感的内涵 | 第13-14页 |
·合作感的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合作感对青少年的影响 | 第16-17页 |
·合作感的培养 | 第17-18页 |
·合作感的测量 | 第18-20页 |
·对以往研究的反思 | 第20-21页 |
3 研究构想 | 第21-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4 青少年合作感问卷的编制 | 第24-34页 |
·问卷编制与初测 | 第24-31页 |
·问卷再测与验证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5 青少年合作感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 | 第34-50页 |
·问卷编制与初测 | 第34-45页 |
·问卷再测与验证 | 第45-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6 青少年合作感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7页 |
·引言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1页 |
·结果 | 第51-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7 移情能力、生活满意度和人格因素对青少年合作感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 | 第57-64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方法 | 第58-59页 |
·结果 | 第59-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8 青少年合作感的教学培养研究 | 第64-71页 |
·引言 | 第64页 |
·方法 | 第64-67页 |
·结果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研究结论 | 第71页 |
·创新之处 | 第71-72页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 | 第79-93页 |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3-94页 |
后记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