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縮略语 | 第10-11页 |
| 1 前言 | 第11-24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介 | 第11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杀虫机制 | 第11-12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应用 | 第12-13页 |
| ·聚-β-羟基丁酸(PHB)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聚-β-羟基丁酸(PHB)简介 | 第13页 |
| ·细菌中PHB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Bt中PHB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代谢组学概况 | 第15-22页 |
| ·代谢组学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 ·微生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快速取样 | 第16-17页 |
| ·灭活 | 第17页 |
| ·代谢物的提取 | 第17-18页 |
| ·微生物代谢组学的分析平台 | 第18页 |
| ·代谢组学检测方法 | 第18-22页 |
| ·核磁共振方法简介 | 第18-2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简介 | 第21-22页 |
|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 ·材料 | 第24-25页 |
| ·菌株 | 第24页 |
| ·培养基 | 第24页 |
| ·抗生素及其工作浓度 | 第24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相关试剂与缓冲液配方 | 第24-25页 |
| ·方法 | 第25-32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5页 |
| ·菌体形态观察 | 第25-26页 |
| ·代谢物的核磁共振检测 | 第26-28页 |
| ·菌株培养 | 第26页 |
| ·样品的收集与保藏 | 第26页 |
|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6页 |
| ·NMR检测与数据采集 | 第26-27页 |
| ·NMR数据的多变量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 ·代谢网络分析 | 第28页 |
| ·能量代谢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 | 第28-32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8页 |
| ·取样、保藏 | 第28页 |
| ·ATP、ADP、AMP、NAD~+和NADP混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28-30页 |
| ·精密度实验 | 第30页 |
| ·ATP、ADP、AMP、NAD~+和NADP标准品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0页 |
| ·能量代谢物质的HPLC检测 | 第30-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7页 |
| ·BMB171cry1Ac和BMB171PHBˉcry1Ac两菌株的生长差异 | 第32-33页 |
| ·BMB171cry1Ac和BMB171PHBˉcry1Ac的形态差异 | 第33-34页 |
| ·核磁共振检测结果与分析 | 第34-47页 |
| ·BMB171cry1Ac和BMB171PHBˉcry1Ac胞内提取物的检测结果差异 | 第34-41页 |
| ·两菌株细胞内提取物核磁共振检测图谱 | 第34页 |
| ·两菌株细胞内提取物差异物质归属 | 第34-41页 |
| ·BMB171cry1Ac和BMB171PHBˉcry1Ac胞内提取物的检测结果差异 | 第41-44页 |
| ·两菌株细胞外提取物核磁共振检测结果图谱 | 第41页 |
| ·两菌株细胞外培养基差异物质归属 | 第41-44页 |
| ·BMB171cry1Ac和BMB171PHBˉcry1Ac的代谢差异 | 第44-47页 |
| ·液相色谱条件优化和检测结果 | 第47-49页 |
| ·优化的最佳检测条件 | 第47页 |
| ·精密度实验 | 第47页 |
| ·ATP、ADP、AMP、NAD~+和NADP标准品的标准曲线 | 第47-48页 |
| ·检测结果 | 第48-49页 |
| ·两菌株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能荷水平 | 第48页 |
| ·两菌株内NADP和NAD~+在各自的生长时期内的变化趋势 | 第48-49页 |
| ·PHB合成基因的缺失对BMB171cry1Ac代谢的影响 | 第49-57页 |
| ·碳水化合物代谢分析 | 第49-51页 |
| ·有机酸代谢分析 | 第51-54页 |
| ·氨基酸代谢分析 | 第54-56页 |
| ·核苷酸代谢与能量代谢分析 | 第56-57页 |
| 4. 讨论 | 第57-60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57-58页 |
| ·合成杀虫晶体蛋白及芽胞的能量来源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